从文化批判到文化消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yx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文化批判和文化消费入手,揭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对于上述理论的结构上的分析,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作一个较为新颖和完整的讨论。文化消费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文化进步,而是营造了一种虚假繁荣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缺乏批判的公众连同内容空泛的文化一道为文化工业作了最好的注解。哈贝马斯恰恰是以历史的、近乎于实证的眼光来审视公共领域的变迁过程,文化批判也正是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了文化消费。哈贝马斯没有延续黑格尔将公共领域作为伦理精神发展的中间环节的思路,而是借用了黑格尔和汉娜阿伦特的三分方法,将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作为一个共时存在的三个领域,并对这三个领域进行辩证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在这里依据哈贝马斯的文本对公共领域与其他两个领域的界限作了一个简要的划分。  笔者认为,公共领域的自由和开放的特质导致了后期结构与功能的巨大转变。在商品交换和再生产领域在私人领域中进行时,公众作为批判的主题保持着相对的对立性,此时产生了文化批判的公共领域并逐步有了政治批判的要求。但是,当私人领域无法满足市场扩大的需要时,资本就通过公共领域这一渠道为公共权力机关所掌握。在文化上就体现为文化工业对批判性文化的消解,文化俯身屈就受众群体。而公众丧失了批判性与反思性,同时公共领域也开始面临瓦解的困境。那个外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反思的也随之公众消失了。正是看到这样的一种危机,才促使哈贝马斯对于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持久而深入的探讨。
其他文献
期刊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著作中共有一百多处提到物质变换概念,这一概念所涉及的物质变换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因此对它进行梳理有着重要的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又一理论上的突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发展,即认识上的与时俱进。  进入21世纪以后,当代
情感主义集大成者C.L斯蒂文森对情感主义元伦理学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关于道德语言的分析。他师承摩尔所开创的分析伦理学传统,将主要研究限定在关于道德语言分析上
省部属企业做强做优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有企业跨越发展的基石。“国有企业抓党的建设,既有优良传统,也是政治优势。”“党组织是企业坚强的
“帕斯卡尔打赌说”是由布莱尔·帕斯卡尔提出的关于相信上帝存在的一种论证方式,融合了决策理论和概率论的相关知识。这一观点自三百多年前提出后,就受到哲学家们扩日持久的热
20世纪80年代,美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Tsung-Dao Lee)发起中国-美国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 Physics Examination
期刊
在“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这一崇高旗帜的引领下,马克思开始了他一生的哲学长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境遇的转换,其唯物史观论域的迁移也从未停歇。本文综汇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论
胡塞尔现象学地改造了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单子论”,进而建构起其富有特色的“本我论”式的单子论现象学,包括先验自我单子、具体自我单子、单子自我、单子他我、单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