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寿保险为个人和经济总体提供了一系列的重要的金融服务,在我国,面对不断增长的城市化率、人口迁移以及个人、家庭的新的经济关系的形成,寿险业在个人和家庭风险管理方面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寿险业产品鼓励长期投资以及再投资,寿险业的承保人也成为重要的金融中介,在长期金融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寿险行业的需求也成为保险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我国寿险业自1982年恢复试办以来,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以及我国正式加入WTO,保险业加速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中国面临着巨额的银行居民储蓄居高不下,金融行业中,非储蓄类金融机构占比明显偏低,同时我国进行的诸如就业、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福利保障制度,同时,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远远不完善,尤其是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期,正是寿险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这样的环境,研究寿险业应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成为必然而又紧迫的任务。寿险行业需求实证分析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思路。
本文根据作者的研究,以寿险需求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影响其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且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寿险消费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建议。目的是,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影响寿险需求的各因素与寿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提出政策性建议,进而推动我国寿险行业的发展,提高在未来国际化市场体系中,国内寿险业长期发展的能力。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从寿险需求理论的产生出发,通过对寿险需求产生的经济合理性研究分析其产生与发展,进而比较几个主要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寿险需求的不同特点,然后,分析了影响寿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历年(1982-2005)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分析了我国寿险消费的特点,并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本文的创新意义在于通过选取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各方面因素,对影响寿险需求各方面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这其中主要包括:人均GDP、利率、通货膨胀率、金融发展水平、人口死亡率、教育水平、城市化率等主要指标,并且引入社会制度虚拟变量指标进入模型,并且对模型回归的结果进行了具体地解释。
研究寿险需求,首先要对寿险需求理论产生与发展有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人的生命价值概念的提出,以及后来将人的生命价值视为一种财产的观点,认为其在本质上是所有价值的创造者或源泉,并且伴随着17世纪后半叶保险精算学的产生开创了人寿保险的新纪元。本文在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问题意义之后,第二章主要研究寿险需求产生的经济合理性,这一章主要从寿险需求的概念入手,着重围绕“人们为什么需要寿险”这个问题,分析了寿险需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并对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寿险需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我国的寿险业有着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主要结合我国的保险业发展现状,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背景,着重介绍了中国寿险需求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从古代保险思想的起源,到洋务运动民族保险业的发展,然后到新中国成立1982年恢复寿险业,对整个过程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着重阐述,并且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寿险业发展所面临的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也即现阶段我国寿险业的主要特点。本章为后面实证分析打下了基础,也就是本文以我国的实际国情为出发点,主要分析我国寿险业的特点。
第四章以我国恢复寿险业务以来的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寿险业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以往文献的综述基础上,本文模型选取了人均GDP、教育化水平、城市化率、人口死亡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金融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八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在对各解释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的基础上,将各平稳的指标以及其一阶滞后值均作为解释变量进入模型进行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尤其是对各解释变量的系数,计算各自的Beta值,以达到统一量纲,进而进行横向比较的目的。通过实证分析,增强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本文最后对我国寿险消费特点以及增加我国寿险需求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指出了增加我国寿险需求的创新之路。首先分析了推动和制约我国寿险需求的各方面因素,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政策性建议,如增强居民保险意识、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