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情境与族群认同——大理洱海地区一个村落的身份操演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f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情境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曾引起学界较多的讨论。此一讨论对于我们反思与总结195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在民族研究中所运用的理论范式及研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目前有关此议题的相关论述似尚有进一步的商榷空间。   曾有学者认为,基于姓氏之上的祖源论述是大理洱海地区的“名家大姓”在面对外来力量时的一种文化调节机制或文化适应策略。也有学者认为,宣称一个新的祖源即等同于宣称一种新的族群认同。   带着这样的认识,笔者走进了田野现场。笔者发现,在洱村当下的日常社会生活中,1950年代初期业已成为“白族”的“名家大姓”却依然表达着十分强烈的“汉人”祖源记忆。因此,笔者在本论文中讨论的主要议题就是,为何洱村人既有的“白族”身份与其对“汉人”祖源的记忆能够并行不悖?是否对“汉人”祖源的记忆在洱村所处地域社会的脉络中具有某种不同于“民族”认同表达的意义?如果祖源记忆不能合理化其当前的“白族”身份,那么,他们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实现对其“白族”认同的表达?   在王明珂有关“文本与情境互映、互生关系”的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将把洱村置于其所处地域社会与国家的历史关系之中,以此来审视洱海地区的“名家大姓”在历史时间中的祖源表述方式与社会情境之间,以及与其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同时,笔者也将在当下这一共时性的层面上,从洱村在其地域社会内部的现实处境中,去探询洱村人的祖源表述与社会情境之间,以及与其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   在认识论上,笔者把文化视为一种“生产”或“实践”,将民族史视为一种“社会记忆”;在方法论上,笔者则将洱村置于一个比以往人类学研究的传统“社区”更大的社会空间的“关系”结构之中去加以审视。   笔者来回穿梭于历史与田野之间,试图在梳理建构与塑造洱村人群地域观念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基础之上,去解读洱村人的“汉人”祖源记忆与其现实的“白族”身份可以并行不悖的原因。   在对元、明以来洱海地区的墓志铭、族谱等民间历史文献资料的爬梳中,笔者注意到洱海地区的“名家大姓”往复摇摆于“汉/夷”祖源记忆的历史过程,并在此一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了族群认同的“摇摆”理论。   然而,笔者在对洱村当下共时性层面的族群认同研究中,却逐渐认识到基于历时性层面的讨论做出的这一理论建构,仍需进一步的思考与完善。   1950年代,国家与大理地方的社会关系再次发生重大的改变。这时,汉唐文献记载中的“名家大姓”的后裔“民家人”已在新的国家制度框架中被正式确立为“白族”。为排除以往民族研究中常见的“民族意象”可能带来的影响,笔者借助于“名家大姓”这一颇具历史感的概念,回到地域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情境中,对1950年代以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知识生产过程做出了回顾与检讨。笔者发现,知识精英基于汉语的文本生产与地方民众基于白语对自己社会历史文化的诠释之间,呈现出一种既协商和争辩、又妥协与援用的关系。笔者因此认为,只有在对当下国家与地方的社会空间关系,与对洱村在其地域社会中的现实处境有所体认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理解,在1950年代以来的“民族”话语的实践过程中,洱村这一“地方”被“文化”建构或塑造的具体过程;也才能理解,洱村人特定的祖源表述方式,以及其操演“民族”认同的文化策略。   笔者的结论是,我们不能仅从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脉络中将洱海地区“名家大姓”的祖源表述方式简单地理解为族群认同意义上的表达。就洱村而言,村人对其“汉人”祖源的强烈记忆,所诉求的是一种地域社会内部的文化阶序意义。在资源竞争与分配的社会政治格局下,他们对“民族”认同的表达,则往往通过对知识精英建构的“民族”文化符号的援用来加以达成。社会行动者所处社会情境的现实复杂性和多样性,必然导致其文本表达的杂糅性。而这种基于对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的选择与操纵所进行的杂糅的文本表达,于洱村人而言,都是其处理各种内外社会关系时所运用的生存策略。因此,洱村这一个案,将促使我们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上去进一步思考文本、情境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村民自治制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伟大创举,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有效的重要制度,也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伟大成果。村民自
作家左拉曾经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阅读就是与这个活生生的人对话,实质上也就是倾
本项研究选取了一个汉族移民社区,主要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相关理论重点考察了一个多文化、多文明汇聚的区域空间——园村汉族移民的生活状况。研究表明,一方面伴随移民的出现
自1956年土地改革以来,永宁地区被纳入了国家统一的管理体制当中。从此,永宁摩梭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变迁,其婚姻家庭的变迁尤为深刻。   本文把1950年以来永宁摩
2002年6月9日 ,是我国的第一个“安全生产月”的宣传咨询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各地群众纷纷参加活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 ,许多市民在“安全重于泰山”的横幅上签名 ,国家安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以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尼博寨种植园中蓝靛瑶、红头瑶、哈尼族以及其他族群的族群关系为证,论述了语言差异对族群关系的影响。认为:1、语言
目的了解和掌握曲阜市蟑螂种群分布和密度情况,为制定蟑螂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药激法2种调查方法。结果本次共调查房间388间,捕获蟑螂497只,均为德国小蠊
1精品工程概念1.1什么是精品工程(1)精品工程即是通过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创造出完美的建筑工程。(2)精品工程即是以现行有效的规范、标准和工艺设计为依据,通过全
民族旅游不仅是现代城市人群体验异文化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民族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作为游客体验异文化的载体,成为了民族旅游的核心。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民族国家构型的初期,新的民族国家必需要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体系,涉及到妇女在当中要被赋权就先要获得解放。在已有的对妇女解放和妇女生活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