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抉择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通讯技术和环境安全问题的推动下,兴起于二战后的当代全球化趋势,首先于上世纪70年代在经济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继而随冷战结束迅速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又一场注定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变革。高等教育并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问题由双边到多边不断突破旧的国际化范式,高等教育全球化议题渐次浮出水面。但是,由于地理边界和意识形态分歧仍在,原有的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观念依然主导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研究。高等教育全球化被诸如留学生市场、跨国教育、质量认证、项目合作、区域联盟等等更为专门或具体领域的研究代替。这一方面昭示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蓬勃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以实证和微观研究为取向的学术转向。问题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被碎片化、殖民化的同时,更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被少数发达国家裹挟,处于被动的“刺激-反应”式国际化或全球化当中,既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战略思考,更无主体能力和主体自觉,西方标准、市场价值严重渗透并左右着其高等教育全球化路向。虽然在某些地区和某种程度上激起了非西方世界教育文化领域的反弹,但终归淹没在主流话语的巨大浪潮中。与此同时,处于守势的欠发达国家被诸如“中心-边缘”的依附理论误导,对高等教育全球化问题讳莫如深。要么身怀戒惧,却欲拒还纳;要么开放务实,欲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西方式全球化问题加剧,非西方世界的主体价值被遗忘。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提出,既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也着眼于揭露不平等世界的价值倾斜,旨在重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合法性基础。它表明高等教育全球化实质上是一个全球化与本土化、西方化与非西方化(民族化)相互博弈共同建构的张力场。这给非西方世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发展留出了空间。   本文的论证基于内外两个逻辑:外显逻辑由外及里、从理论到实践,按概念、历史、张力和实践四大框架展开,主要围绕范式的三个维度——理念、话语和技术,就高等教育的国家化范式和全球化范式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张力,建构了新的高等教育全球化张力模型,成为分析批判和重构高等教育全球化战略的基础。内在逻辑围绕高等教育的知识本质展开,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对国家化和全球化范式下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技术构成进行对比,说明知识生产由科学到民主,或从独立王国到网络节点、从集中到分散的根本转向,高等教育原来自足的、知识本身即目的的知识理念成为历史,旧范式的退场不可避免,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得以确立。在此基础上,论文审视了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现状和问题,论证并构建了一个初步的战略发展框架。
其他文献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各高校都在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2006年,北京市正式启动了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第一期项目,并以12所高校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会综合多种元素,吸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和民族传统,同时超越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借助古今中西的服装设计经验进行后现代服装的自由设计。后现代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作文教学的成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应从小学低年级的写作训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人口问题,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和世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过程不同,我国的老龄化呈现明显的“未富
法律援助是国家为保障困难群众能够平等得到法律保护,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项司法制度,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法制文明,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再理想的制度设计没有实际效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而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导向政策,它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城乡人才合理流动、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基层干部结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中国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旅游业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条件,即产业范围不断扩张,产业规模不断扩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春。当时担任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的吴文教授负责筹建该中心并兼任中心主任至今。曾任副校长、马哲史所所长的博士生导师刘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