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菌丝体中次级代谢物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俗称桑黄菇、桑耳,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最早收载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药性论》中称桑臣、桑耳。研究发现桑黄中存在一些抗氧化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并且桑黄中的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在治疗癌症、保肝护肝、增强免疫、神经修复等方面有活性作用。然而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子实体稀少,人工栽培难度较大,在国际医药市场上价格昂贵,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因此,菌丝体替代子实体发挥功效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采用传统的液体发酵和创新固体发酵方法,培养桑黄菌丝体,对鲍姆木层孔菌同一菌株不同发酵方法培养得到的菌丝体醇提物进行了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抗氧化的研究分析,为桑黄菌丝体的发酵和应用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分以下几部分:
  1、收集了8种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并采用ITS序列、HP LC指纹图谱分析进行了菌株鉴定和亲缘关系确定。采用优化的液体培养基(3.0%玉米粉,1.0%麸皮,0.7%豆饼粉,1.5%葡萄糖,0.1%KH2PO4,0.05%MgSO4·7H2O)在相同条件下培养8种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比较了其菌丝体醇提物抗氧化,抗肿瘤和抗衰老的生物活性。结果发现,不同来源的桑黄菌种在总黄酮含量和生物活性方面差异较大,其中SH1菌株抗氧化活性较高,500μg/mL时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就达到75%;SH1和SHA菌株抑制肿瘤细胞K562的活性较高。SH1菌株在液体培养过程中长势较其他菌株好,活力较高。筛选做为后续研究的目标菌株。
  2、利用液体发酵、木屑固体发酵和米饭固体发酵三种方式培养桑黄菌丝体,对菌丝体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抗肿瘤和抗衰老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木屑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和米饭固体发酵的菌丝体醇提物清除H2O2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78.28±0.32、27.73±0.57和7.84±0.37;米饭培养的桑黄菌丝体醇提物在低浓度500μg/mL下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到达80%,在相同的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也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方法,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木屑以及米饭培养方法得到的菌丝体对PC12神经细胞损伤修复均有较好的效果,液体培养的桑黄菌丝体表现的修复作用较低;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体醇提物浓度在100μg/mL时,对肿瘤细胞HepG2的抑制率到达70%,高于其他两种培养方法的抑制作用。
  3、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分离和高速逆流色谱法对固体发酵培养的桑黄菌丝体醇提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经硅胶柱分离纯化出6个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质谱(MS)及核磁共振技术(NMR)对分离纯化出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化合物分别为Ergoste ro l麦角甾醇,Ergosta-7,22-dien-3β-yl pentadecanoate,原儿茶醛Benzaldehyde,3,4-dihydroxy-,3,4-二羟基苯甲醛;经高速逆流色谱法结合硅胶柱层析纯化出7个化合物,其中得到三个黄酮类化合物,RF12结构未解出,化合物分别为Inoscavin A,24-Ethylcholesta-5,22-dien-3beta-ol,Baicalein,Naringenine-7-rhamnosidoglucoside,Benzaldehyde,3,4-dihydroxy-,3,4-二羟基苯甲醛。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Benzaldehyde,3,4-dihydroxy-,3,4-二羟基苯甲醛RF6,Inoscavin A RF7,Naringenine-7-rhamnosidoglucoside YF9,Baicalein MF10在抗肿瘤和抗氧化实验中都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在对K562细胞的抑制实验中,在浓度100μg/mL时,样品RF7,MF10和RF11的抑制率几乎都能达到100%,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在清除过氧化氢实验中,YF9和MF10在浓度80μg/mL时,清除率就达到70%左右。
其他文献
期刊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运用化学-酶法合成高立体选择性的手性药物中间体(R)-1-苯乙醇以及用生物酶催化法合成生物素的重要手性中间体单甲酯。  论文的第二章主要采用摇瓶发酵优化的方式,对埃切毕赤酵母表达羰基还原酶的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了培养基组分(碳源、氮源、金属离子)与发酵条件(培养温度、起始pH值、接种体积分数、装液量、苯乙酮诱导、产酶周期)对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产酶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0g
农作物真菌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灾害之一,造成粮食大量减产,Nature杂志登载真菌病害已经给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和黄豆这5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带来每年600亿美元的损失,真菌病害不仅影响粮食安全,也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对于真菌病害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对真菌病害的防治主要是化学防治方法,此方法会引起环境污染,而且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及人类健康。用生物防治法没有污染,环境友好而且具有很好的效果
巨胚稻比普通糙米的胚大2-3倍,其多种营养成分比普通糙米高,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巨胚突变体的胚细胞变大,胚乳细胞凋亡。巨胚基因(GE)控制水稻种子胚和胚乳的大小比例,缺失功能的巨胚基因(GE)表现变大的胚。巨胚基因翻译的蛋白包含一个血红素结合位点,被命名为CYP78A13。  本研究首先明确巨胚突变体“上师大5号”的巨胚基因序列,并且分别与“韩国巨胚稻”和“日本巨胚稻”的巨胚基因序列进行比较。“
学位
丹参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和水溶性酚酸类成分,丹参酮类物质是丹参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于二萜类。丹参酮在抗氧化、消炎抑菌及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耐缺氧能力,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药理作用,应用潜力巨大。但是,由于野生丹参资源濒临灭绝、栽培丹参品质严重退化和生长周期长。目前丹参原料药已供不应求。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丹参中丹参酮含量是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而丹参酮生物
学位
期刊
期刊
作为一种传统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unge)在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调节经期不调、血液循环疾病及抗癌方面均有显著作用。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一类是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这两种药用成分在临床上都有显著疗效。因此,丹参也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对丹参的研究主要基于对丹参的两条合成途径即MEP和MVA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的研究。
学位
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生命的基本作用之一,是现代药物研发的基础。通过生物靶点来筛选活性小分子是后基因组时代主要的获得药物的途径,但是并不是基因组所有的表达产物都可以作为药物靶点,所以获得有效的靶点是现代药物研发的中心环节,而得到靶点专一性的小分子药物是化学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MDM2-p53相互作用抑制剂的筛选与验证,第二部分是P57衍生物靶点的筛选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