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收购义务的法律属性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ling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再生能源法》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的规定可以归纳为“可再生能源销售企业应当收购生产企业生产出的符合条件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对“应当”一词的考察可认定可再生能源收购义务当属具有强制性的法定义务。“石油企业拒收生物柴油案”中,法院认为经济法具有很强的裁量性、概括性和模糊性,进而认为可再生能源收购义务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这一认识存在错误。可再生能源收购义务的公法属性贯穿于义务根据、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明确这一点也就不能否认可再生能源收购义务的正当性和强制拘束力,从而强化可再生能源法的可诉性。可再生能源收购义务的产生根据在于可再生能源特性契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环境保护义务以及基于垄断规制的强制缔约理论。可再生能源强制缔约虽然具有合同面向但其本质是公法义务。可再生能源收购中,政府与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能源销售企业形成公法关系,并且风电特许经营中政府则是可再生能源收购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主体。由于我国能源销售企业在法律地位上除了经营主体的身份外也是政府经济职能的延伸,在某些方面还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能源企业之间并非纯粹的民商事合同关系,而是带有公法意志。法律规定能源销售企业不得拒绝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并网请求是行政管理活动,而其中的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正是行政管理的表现。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享有针对销售企业的缔约请求权,以及针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法上的请求权。在能源销售企业不履行收购义务或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情况下,上述请求权转化为司法上的诉权。对于违反可再生能源收购义务产生的法律责任,赔偿责任一般属于侵权责任,在风电特许经营中还可能承担违约责任,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纯粹的私法责任,而是受到可再生能源收购义务公法属性的影响,从而或以违反公法义务为前提,或具有管制公法不法行为的目的。在能源销售企业拒绝收购的情况下,销售企业应当承担第一顺位的法律责任,政府承担不履行责令改正和行政处罚的第二顺位行政法律责任。当政府在建设、规划、计划阶段存在违法行为的情况下,政府和能源销售企业则都要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当存在不可抗力情形时,风电特许经营中电网企业虽然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政府仍然应当承担兜底的保障责任。此外,从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来看,能源销售企业的拒绝收购行为客观上损害了环境公共利益,这为其承担环境法律责任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行政机关违法情形下,尽管能源销售企业不可能实施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但行政公益诉讼却并非没有法律基础。
其他文献
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行为的规制,既依据报应刑理念保留死刑,又通过设置“情节较轻”为特殊案件中的行为人留出较大幅度减轻刑罚的空间。但是我国刑法或司法解释均未对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情况作出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空间较大,适用标准不一。为了发掘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本文随机选取了100例2009-2018年全国范围内由中级人民法院判定为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案件进行数据整理,
学位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相比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高低温性能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具有潜在优势。因此,钠离子电池成为目前新型电池储能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介绍了多种钠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的优劣势,从材料的关键指标、加工性能及化成工艺重点等方面研究了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基于钠离子电池的开发过程及电性能测试结果,对钠离子电池用材料及开发提出了改善建议。
期刊
201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要完善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4大板块。由此,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作为一个完整概念被正式提出。本文认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是指,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规范党的各级各类组织的产生、组成、职责以及党的象征标志的法规制度。在内
学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有着不同于以往的价值。我国《刑法》也给予了个人信息相对独立的地位。目前“识别说”是判断个人信息定义的基本标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三个基本要件:主体的可识别性、能够反映特定的内容、能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采取了情节犯的立法模式,“情节严重”是对主客观构成要件的综合评价,可将其称为“量的构成要件”。根据两高《解释》,个人信息类别属于重要的“量的构成要件要
学位
土壤污染修复法律责任是指由特定法律事实引起的各个主体所需对土壤污染这一损害结果予以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主要包括行为责任和状态责任两种类型。其表现形式是对土壤污染修复费用的承担。由于土壤污染介质的特殊性,其中牵涉到的主体包括污染行为人、土地使用权人、土地所有权人等。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但是无论是行为责任主体的认定还是状态责任主体的认定都存在着诸多困难。在行为责任主体认
学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本文简称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或“反法”)的修订过程中,一般条款的设计引发诸多争议。从“修订草案送审稿”再到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修订草案”,立法机关虽立足多方考量,在该条款的完善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仍留下了一些立法遗憾,而其本质上反映的则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在此问题上仍缺乏通识的话语体系及立法论、方法论的共识。第一章,基于一般条款的规范产生、发展与本土困境之间的对
学位
致力于推动违法行为人因造成生态环境功能不利改变而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制度,应当表述为“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的法律概念能够充分体现立法目的,并与我国的生态文明观彼此支撑、相互证成。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首要问题在于公、私法性质不清。本文即希望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应当是公法性质,还是私法性质;为正在起草的《民法典》增修相关条款提供素
学位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尚处在发展完善阶段。从制度改革方案在七省市试点时期和全国施行的情况来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面临着诸多的实践困境,亟需进行梳理和解决。本文围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有关内容展开论述。首先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内涵,并分析了省级、市地级政府生态环境损害索赔诉权的正当性来源。笔者认为政府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正当性来源是宪法第9条、第26条中规定的国家环
学位
我国现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将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并行,未明确设立诉讼的诉前程序,导致负有环境公益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难以在第一时间作为第一主体介入环境公益损害事件中,存在行政权在环境公益保护领域的缺位和行政职责未充分履行的现状。本文首先对我国诉前程序相关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分析,拟得出诉前程序一般性的特点和规律。其后通过法理分析环境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内权利、权力和义务的关系和顺位,以厘清
学位
海牙《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公约》目前已经经过四次特委会讨论,条约框架基本确定,非单一法制条款作为公约草案的重点内容受到来自中国、美国、欧盟等复合法域国家的关注,各国对这一条款的设置和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作为典型复合的法域国家,非单一法律制度条款对中国意义重大,特别是公约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问题引起各界关注。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非单一法制条款的演化过程和争议点,概括从第一次特委会讨论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