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瓦格纳以王弼为中心的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o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汉学家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G. Wagner,1941-2019)在王弼《老子注》及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梳理瓦格纳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总体洞见,并深入其有关王弼《老子注》的研究理路和研究方法,辅以比较和反思,可以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在宏观层面,瓦格纳指出了许多内在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之中的观念与特点。其中包括经典诠释传统的悠久历史与影响、神圣作者观与经典统一观、链体风格的巨大影响以及有关语言能否表达“道”的思考。在对王弼经典诠释思想与方法的重点研究中,瓦格纳提出王弼注释的开端是严格的哲学问题,并具体分析了王弼注释中的隐含读者与对立文本。他又详细分析了王弼进行经典诠释的核心策略是“以老解老”,而其诠释技艺则以去除多义性为目标。
  对瓦格纳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他一贯坚持以作者的理解方式来理解作者,同时,他的研究覆盖了从文本到诠释再到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具有整体视野和探究中国文化特殊性的问题意识。瓦格纳内在于西方诠释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明显受到了施莱尔马赫、列奥?施特劳斯、伽达默尔等人的显著影响。
  将瓦格纳和另一位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进行比较,可发现他们对中国古典诠释传统研究的出发点、研究路径、核心观念的重要不同,这既可进一步凸显瓦格纳研究的特点与侧重,也可展现海外汉学家在中国经典诠释研究领域的多样性。
  瓦格纳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可给予中国经典诠释研究以重要的启示。它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也体现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有着强烈的外王学关怀。其研究方法拓展了相关研究的视域范围,可以为中国经典诠释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反思。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财政资金的再分配形式,是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理顺政府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建立体现社会公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是目前中国转移支付改革的关键.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由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所以,无论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完善土地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发展和城市土地合理配置的角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论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研究出发,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理论作了较为深
学位
自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以来,儒家学说一直处于低迷徘徊的状态,其正统地位不断受到佛、道二教的冲击和挑战,儒学独尊的身份出现危机。理学家热衷于创办书院,试图借助书院“传道立学”,化解儒学身份危机。论文选择“南宋书院与理学”为研究主题,以理学为经,书院规制为纬,为研究南宋理学与书院的关系提供新视角,也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以及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低迷
学位
作为闻名全球的法国梅村禅修中心的创办人,一行禅师被一些人称之为当今“入世佛教之父”,其影响力已经获得国际佛教界的高度认可。在越南战乱不宁时期,他发慈悲之愿,献身于佛门,并为之奋斗一生。经历过各种考验和磨练的一行禅师,深切感悟到佛陀一生说法就是为关怀和温暖人间,并为众生揭示一个解脱之道。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及其在解脱,成为一行禅师向往,禅师由此建立起对佛法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太虚大师的
学位
本文通过弗洛里迪的语义视角,对其信息哲学思想中关于信息的观点进行了深入探析。弗洛里迪首先对所谓“正统哲学”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信息哲学应作为“第一哲学”,并将信息哲学定义为“信息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包括其动力学、应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机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尽阐释和应用。”此外,信息哲学不是跨学科的,而是属于交叉学科的,因为其需要对跨越文化和科学边界的问题进行对话。弗洛里迪认为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的弥勒信仰也随之传入。在经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弥勒信仰。五代时期在浙东地区出现的布袋和尚传说逐渐演化成一种新的弥勒信仰。历经宋元的肇始与初创,以及明清时期的多途发展而定型,僧俗两界佛教信仰者通过文字、绘画、造像等手法对其形象进行不断的塑造,并在与中国人固有精神内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布袋弥勒信仰的内涵进行全新的创造,形成集神通、智慧、慈悲、方便于一身
学位
在晚清社会巨变之前,史书典籍中无“墨侠”的记录,也不曾记载侠与墨家有承接、转化之关系。而到了近代,在经世救国、崇墨尚侠的文化氛围中,“墨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学术界随后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墨侠”的讨论,但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墨侠”时而指代墨者,时而指代墨家、墨子、游侠、侠类一支等等,这不得不使人对“墨侠”的真实身份产生疑虑。  通过追溯可知,“墨侠”诞生于近代。以康有为、梁启超、鲁迅、侯外庐等为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