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土地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及其防治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科学界广泛关注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毛乌素沙地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荒漠化不仅长期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毛乌素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势在必行。沙埋与水分是该地区重要的生态因子和限制因子。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羊柴(Hedysarum laeve)作为该地区广泛分布的物种,经常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因此,本文以这两个物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沙埋与供水对两种植物幼苗存活与生长的影响。该研究对深化与丰富植物对沙生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机理认识,进而对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荒漠化防治及当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羊柴(Hedysarum laeve)这两种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6个沙埋深度、5个沙埋时间和4个水分梯度,研究它们对不同沙埋深度和供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适量的沙埋(0.25~0.50 H沙埋)与供水(柠条50 mm/月,羊柴75 mm/月)可以促进幼苗生长,过量的沙埋与供水则会抑制生长甚至导致幼苗死亡。柠条幼苗在50 mm/月供水,0.25、0.50 H沙埋,羊柴幼苗在75 mm/月供水,0.25、0.50 H沙埋下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叶面积、相对生长速率和净同化速率;幼苗在1.0 H和1.25 H沙埋下全部死亡。供水量较小、沙埋较浅时,两种植物根冠比均较高;当供水量最大时,柠条幼苗根冠比在沙埋最深和没有沙埋时较大,而羊柴幼苗根冠比仍在没有沙埋时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