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婴儿湿疹病因调查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南宁市婴儿湿疹发病的病因,寻找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婴儿湿疹及预防婴儿湿疹发展为其它过敏性疾病提供临床启示。  方法:病例选自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预防保健科、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研究所门诊就诊且符合年龄≤2岁、出生并居住在南宁市的婴儿2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已确诊为婴儿湿疹共204例,同龄健康婴儿对照为74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性别、首次发病时间、病程时间、家族过敏史(包括一、二级亲属及兄弟姐妹)、一级亲属过敏史(父、母亲)、二级亲属过敏史(祖父母、外祖父母)、居住地、季节因素(年龄≥9个月且不满1周岁的患儿,随访3个月后年龄达1周岁及以上,只统计年龄≥9个月的婴儿)、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间(月龄<4个月、4-6个月、>6个月)、母孕期饮食习惯、母哺乳期高蛋白饮食、父母亲吸烟史、母亲教育程度、益生菌使用情况等相关因素,最后将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并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总结分析南宁市婴儿湿疹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1)首次发病时间与病程时间用线性相关分析,统计学结果表示无相关性(r=-0.003,p=0.961)。(2)相关因素与婴儿湿疹患病情况分析:性别、家族过敏史、一级亲属过敏史、二级亲属过敏史、过早添加辅食(月龄<4个月)、母孕期喜食海鲜、母孕期喜食辛辣与婴儿湿疹发病密切相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季节因素与婴儿湿疹发病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喂养方式、养宠物、父亲吸烟、母孕期高蛋白饮食、母哺乳期高蛋白饮食、母亲教育程度与婴儿湿疹发病相关性不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因素筛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一级亲属过敏史、二级亲属过敏史、<4个月时添加辅食、4-6个月时添加辅食、>6个月时添加辅食、母孕期喜食海鲜、母孕期喜食辛辣(p<0.05),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意义的自变量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一级亲属过敏史、二级亲属过敏史、过早添加辅食3个因素为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婴儿湿疹的发生与性别(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1)、一级亲属过敏史、二级亲属过敏史、过早添加辅食(月龄<4个月)、母孕期喜食海鲜、母孕期喜食辛辣、季节因素等多因素有关,其中一级亲属过敏史、二级亲属过敏史、过早添加辅食为主要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实际上,经过中学六年的学习,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依然困难重重。在平时训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融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在培养人、塑造人、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具有
摘 要: 本文从规范训练内容,开展定向活动;创设情境教学,加强沟通交流;结合专业训练,增强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方法,强调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并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特点做了简要的表述。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 训练内容 情境教学 专业训练    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实际脱胎于普高,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的方式都与普高相似,在强调实际
摘 要: 在国家新一轮课改和江苏省“五严”规定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更有赖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本文试从学生自身、教师、家长这几方面入手,谈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学习习惯 学生 教师 家长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语文能力(包括听说
摘 要: 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偏离,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教师应还语文课本来的样貌,让本色语文尽快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文本中畅游,来欣赏文本中语言的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误区 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
习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能决定他今后的发展。虽然道理大家都懂,可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学生身心还在发展中,对他们来说,想要培养好习惯,必须依靠外在的力量。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施予这种力量,让他们在压力之下培养习惯,随后这种习惯会伴随他们一生。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在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显得重要,我在此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感悟的殿堂,一切学习将会因感悟而获得,因此学习是一个感悟的过程。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教学 教学体会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我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是传递这门学科的使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教过几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收获了不少教学心得,在这里我就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来谈谈我几年来传递这门学科的点滴体会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搞活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努力克服老师死教,学生死学死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教学通病,使课堂变单调呆板为生动活泼。  怎样才能搞活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搞活学习的内容  语文教学的一般套路是题解、朗读、分段、总结段意、读讲分析、归纳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等,这些做法不应一成不变,而要因文而异,因学生而异。例如,教初二教材中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甫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的一句话。每一本好书,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要让好书走进每一位孩子心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打造一个书香浓浓的课堂。  一、让好书走进孩子的心里  要让孩子爱上书,教师首先要在班上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结合本班特色,我和孩子们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轻重。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独立的、可持续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可划分为阅读过程和作文过程中的自学能力,两者是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应重在输入这一方面,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语文阅读知识又可细分为字、词、句、段、篇等,语文自学能力就是自学以上各项知识的能力,其中字词是基础,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