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性质及传播动力学行为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fgidtfdx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体现在构建网络拓扑模型,分析网络性质,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复杂网络的同步与控制以及一些实证研究等方面。本文在对复杂网络的概念和研究动态分析概括的基础上,讨论了数据挖掘与复杂网络研究的相关性,研究了可用于复杂网络分析的相关的数据挖掘算法:针对FP-TREE算法的序列发现效率问题,通过改进FP-TREE的结构,提出了一种具有较高挖掘效率的序列模式发现算法:在保证分类精度降低较少的前提下,通过在TSVM引入预测距离闽值,提出了一种提高分类效率的半监督学习方法;针对复杂网络社团发现算法中结点相似度度量问题,应用半监督学习及信息传播的思想,给出了结点相似性度量方法,定义了网络结点信息传播的两种方式:扩散传播与吸收传播方式,并证明了在这两种传播方式下结点的信息传播与结点信息向量表达之间的一致性及信息传播的收敛性,为复杂网络社团发现与数据挖掘聚类问题,提供了转化途径。采用数据挖掘聚类算法对结点相似性度量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对社团划分的有效性;针对基于结点信息向量随着网络规模不断增加难以使用聚类算法完成对大规模网络划分社社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源信息传播的社团发现算法,并采用典型的测试网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对我国12座大中城市的公交线路网络的复杂性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单源信息传播社团发现算法完成了公交线路网络社团划分。研究了多信息传播时,结点状态的复杂性,给出传播机制、作用机制和感染机制的定义,提出具有抑制作用的多信息传播模型SIn,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与解析解较好吻合。考虑网络拓扑结构对传播的影响,针对两种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变异的情况,研究了异质网上的多信息传播过程,提出一种接触变异的传播模型—CM传播模型。分析了系统的相变情况,在不同传播率和变异率下信息传播动力学过程,社团结构对信息传播影响。网络拓扑结构影响信息传播,信息传播也会影响网络的拓扑演化。通过分析信息传播过程与网络拓扑结构的随时间同步演化并相互作用,建立了一种基于网络结点状态的优先连接规则的动态增长网络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拓扑性质。并研究了基于此模型的传播动力学行为。
其他文献
独居老人的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独居老人数量的增加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独居老人跌倒后不能及时告警得到救助而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使得跌倒成为威胁独居老人安全的第一因
与冲压、焊接结构的气瓶相比,旋压气瓶从根本上消除了与焊缝有关的不连续、强度降低、脆裂和拉应力集中等缺陷,故此,旋压气瓶的气密性和耐压性能有了大幅提高。本文重点阐述
高职学生自闭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方面因素。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师生关系;建立包括自闭心理的发现、监控、干预、沟通机制四个方面的
目前,三元复合驱在大庆油田已经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并可将其根据碱的类型分为强碱三元复合驱和弱碱三元复合驱。虽然三元复合驱技术已经在大庆油田进入了工业化应用阶段,但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严重,比如强碱三元复合驱中强碱易与地层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严重的碱垢,对储层造成破坏,对后续油井正常的生产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弱碱三元复合驱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不同区块的地质条件、沉积相的差别,适合二
为研究血管形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并分析二者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其作
考察了烟草中绿原酸、烟碱和茄尼醇的超声波辅助提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pH4的95%乙醇作溶剂,料液比1∶15,80℃提取两次,每次45min。在此条件下,绿原酸、烟碱和茄尼醇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已成为世界上普惠制最大的受益国。与此同时,全球普惠制改革进程使我国的普惠制利用频增变数,我国正进入后普惠制时代。本文在回顾欧日对华普惠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封闭的室内空间,进入自然怀抱。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时间就选择带孩子出行,户外的活动能让孩子感知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懂得阳光的温暖,熟悉泥土的
目的: 目前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启动子基因调节,多启动子基因调节比单启动子更复杂。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有两个启动子,其甲基化研究以往多集中在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使生态保护红线从国家政策上升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层面,体现了我国对严格环境安全保护的决心。在新《环境保护法》颁行后,中央和地方逐步开始制定有关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我国中央立法虽然提出“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概念,但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且未规定违反、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后果,从而缺乏可操作性。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方面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