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民本思想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专制集权高度强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女真人趁机入关,取得了中原的统治地位,这对素有华夷之辨思维的汉族思想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思想家目睹了明王朝的专制,期待理想政治的出现,但是又无法接受由少数民族来取代汉族政权,在这样的思维困境下,他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传统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反思,并提出对理想政治社会的构想。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他们以“万民之忧乐”作为天下治乱的标准,把民众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从而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使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素有重民爱民的民本传统,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君主以仁心推行仁政,这种观念为黄宗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黄宗羲作为心学大师刘宗周的学生,陆王心学对个人主体性的弘扬对其有很大的影响。面对王门后学的禅化以及心学在明末清初所遭受的非难,黄宗羲认为陆王心学本身是正确的,只是其后学才把心学引向了歧途。因此,他一方面必须维护心学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必须修正王门后学的空谈和禅化,这就给他留下了很多的论题资源。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明末的东林党人,东林党人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并试图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主张,这些都成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重要渊源。
   任何思想的展开,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前提作为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起点。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其对“天下为公”思想的新发展。天下为公观念并不是黄宗羲首次提出,但是在黄宗羲之前,很少有思想家把该评价标准引入政治领域,大多只是仅仅停留在对圣王的道德期待。黄宗羲将天下为公用于政治领域,首先对天下与君主做了区分,明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非一姓之私。相对于天下而言,君主不过是客体,而不再是“公”的代表。黄宗羲明确提出“人各自私,人各自利”,肯定了人的自私本性,同时又提出“人各得自利”,肯定了人们追求私利的合理性。因此理想的仁君应该从民生入手来治理国家。他据此对三代以降的法制进行了批判反思,主张由“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之法取代“为君王一姓而立”的一家之法。黄宗羲的天下为公主张已经超越传统思想家的水平,他以此作为反思政治的标准,提出其民本学说,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天下为公”的思想境界下,黄宗羲对君主职责和为臣之道作了深刻的反省。黄宗羲从探讨君权的起源入手来反思君民关系,在他看来,君权并非神授,而是因为“为天下兴公利除公害”的需要才出现的,而三代以后的君主背离了这种职责,反而将天下视为己有,这样的君主就应该被革而代之。既然君权并非神授,臣下因此也不必无条件忠君,君臣之间不再是类似父子的命定关系。臣下只有在为了万民的目的时候,才会出仕君主,否则的话,君臣之间就是路人关系。相对于君和臣而言,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优先地位,民众的忧乐才是评价政治得失的标准,基于此,黄宗羲对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进行了探讨。他对封建社会的土地进行了重新认识,对赋税问题做了发人深思的反省,并提出工商皆本的理念,以给与工商业者以追求物质利益的保障。
   理想的君主是值得期待的,但是黄宗羲也看到三代以后的君主滥用权力的现实,因此,他主张对君权进行制约。试图对君主手中的权力进行制度上的限制,这是明末清初民本思想超越于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之处。传统思想家一般从正面肯定权力的积极作用,对人性作乐观的估计,希望并要求君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力争不犯错误。他们或者对皇帝劝以“格君心之非”的道德教化,或者施以“灾异天谴”的神秘警戒,但是在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这种对圣君的期待最终只能流于幻想。黄宗羲则试图从外在方面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他提出有治法然后有治人,强调了治法的重要性;他主张设置宰相,并提高宰相的地位,从而分君权以共治天下;他提出建立学校,君主应该公其是非,由学校来公开讨论;同时,他还主张恢复方镇,以重兵来构成对君权的威慑。虽然他所提出的这些制度在历史上大多都曾经存在过,但黄宗羲以“天下为公”为原则、立足于万民的忧乐,从而赋予这些制度以时代意义。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当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传统社会之时,如何调整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直接目的,成为中国近代的主要任务。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彻底地背离传统。他们只能在中国传统中寻找资源,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中国近代思想家之所以一再诠释黄宗羲的思想,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还没有准确把握西方民主政治的内涵,只能在传统文化的思维中来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思想家有意将黄宗羲的思想与民主理念相比附。因此,近代思想家对于黄宗羲的解读是一种“过度诠释”,黄宗羲思想的本意,与近代思想家所诠释的黄宗羲思想,并不是完全的一回事。这种过度诠释也使民本的一些消极思想影响到对民主的理解,从而阻碍了近代思想家进一步准确把握民主理念,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负面影响。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现了从“君主民本”到“君客天下主”的转变,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而且,黄宗羲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系统论述以制度制约君权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黄宗羲在将民本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弊端。黄宗羲最终没有否定君主的存在,他只是为了寻找理想君主的原型,而不是彻底否定君主制度,这样他就重于对封建时代政治过程的批判而疏于制度层面的反省。他所追求的只是君主应该对民众的公利予以关注,君主的所作所为应该是“为民谋利”,但是对于民众的政治权利则没有论述,民众依然被设计成权力的客体。这样,他就没有真正把权力赋予民众,从而也无法实现对君权的有效制约。因此,黄宗羲的思想在民有、民享之外,就欠缺了“民治”的成分。这就使得他的理想仍然是三代之治,而无法跨入近代的门槛。虽然我们并不主张,只有在中国传统的灰烬上,才能生长出现代民主政治的胚芽,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就算发展到极致,也无法开出民主之花。
其他文献
《老子》“无为而治”之治道思想可谓中国传统治道思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当从现实层面与逻辑层面对此治道思想进行探源,笔者发现《老子》文本中原有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一概念之于“无为而治”治道思想的原点性意义。通过对此治道原点的分析,可知老子是站在“圣人”与“百姓”之外的第三方客观立场,通过树立理想“圣人”形象来警示、告诫、限制并指引现世中那些“有为”、“妄为”之君王,故《老子》之治道思想
学位
功能问题是事关逻辑能否被人们正确认知、深刻理解和高效使用的重要问题,对逻辑功能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已对逻辑功能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已经形成了诸多功能理论。但是,基于文化的视角,对“逻辑在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思维和行为过程中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它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因而表现出了哪些功能?”以及“逻辑究竟对人的精神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具有哪些精神性功能?”等问题研究的还相对偏少
学位
理性一词,源自拉丁文ratio,通常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以此别于感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自柏拉图奠定理性在哲学中之基础地位始,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后,理性主义日见崭露头角,在人类物质生产及精神文化活动中取得支配地位,人类自身能力亦因此而获得长足发展。然其所带来的灾难与困境也不在少数。近现代以来非理性主义呼声日渐高涨,从中即可窥其一斑。本文从分析西方哲学史上的神话观入手,以此呈现理性与非
学位
内观是南传佛教中一个历史悠久的禅修方法,被视为佛陀亲示的洞见实相的重要法门,是佛教独一无二的贡献,但是在其后的漫长历史中却走向了衰落。殖民地时期,内观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随着佛教复兴的步伐而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吸引了僧俗二众纷纷修习。又由于传统文化复兴、民族身份认同,以及国家统治权争夺等历史使命,在内观修习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受西式教育的精英分子为领导人,以在家众为主要参与者的广泛的社会思潮,也即内
学位
本文以马克思的早期文本为依据,通过分析不同文本之间的理论关联,论述了马克思早期自由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从而敞显出马克思早期自由观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这条内在逻辑线索表明,马克思早期对自由的探索,经历了由意识自由转向政治自由,由政治自由转向经济自由,最后由经济自由转向历史中的自由,并将人的自由归宿于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本文对马克思早期自由观的探讨始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是在他还未参加实
学位
该文的研究目的如下:首先,对国外开放式基金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国外共同基金的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在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国外开放式基金发展中汲取经验,可以使中国开放式基金发展少走弯路.其次,分析中国开放式基金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开放式基金运作过程中面临着特有的风险环境,与此同时,中国的开放式基金处于起步阶段,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借鉴国外经
作为优先权制度的一个分支,税收优先权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债权的法定优先权,是税款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享有的就债务人的全部财产或特定财产优先于其他债权受偿的权利。税收优先权的范围、程度体现不同理念与价值追求。假设价值体系存在两个维度,一维是对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另一维是对私权利与交易秩序的尊重,则完善的税收优先权制度应当在二维之间谋求最佳的平衡,在确保国库债权的同时,
恐怖主义从历史上看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是作为突出的全球公害,则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事。恐怖主义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相当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中东、西欧、拉美等热点地区,恐怖主义更是泛滥成灾。恐怖主义作为一种主张,犯罪则成为其表现形式,全球每年动辄发生数以千计的无辜平民伤亡的恐怖惨案,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危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80年代以来,国内外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分子、宗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对商业方法给予专利保护。美国率先对商业方法专利予以司法确认后,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很大争议。本文试图分析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比较美欧日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差异,并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缘起和发展。该章首先回顾了专利客体的商业方法除外原则,介绍了若干商业方法专利案例。其次,该章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欧洲、日本
学位
精准扶贫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能够按时且高效率地完成精准脱贫的目标,国家针对乡村治理做了新一轮的创新。国家一改以往的资源输入方式,将项目的发包权和使用权下放到县,并下派驻村工作队到村庄参与村庄治理和扶贫资源分配;驻村工作队被赋予了较为重要的使命,且实际承担了村庄层面的扶贫工作。但是,中央层面的制度文本并没有对驻村工作队的职责进行详细界定,而是采取了较为模糊的话语,给驻村工作队的工作留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