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突变体lbt抗缺硼的生理遗传机制及其基因定位克隆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l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广泛参与了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已经从拟南芥等植物中鉴定出多个硼吸收转运基因,但是关于植物抗缺硼胁迫的分子机制和途径依然不清楚。在我们前期研究获得拟南芥抗缺硼特异的lbt突变体基础上,本文系统地研究了lbt突变体在缺硼条件下的植株生长、根系形态、硼吸收累积,激素含量变化、淀粉和胼胝质累积等生理生化变化。进而开展了lbt突变体抗缺硼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lbt突变体抗缺硼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利用平板培养体系鉴定lbt突变体在缺硼条件下的表型,和野生型Col-0相比,lbt突变体地上部鲜重和根长均显著大于Col-0,叶片卷曲轻微,叶面积显著大于Col-0。根系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缺硼条件下lbt突变体的主根长、根尖数和根尖非根毛区都显著大于Col-0,但根尖的根毛密度显著低于Col-0。在暗培养条件下,lbt突变体的下胚轴长显著长于Col-0。无论在正常硼还是缺硼条件下,lbt突变体和野生型Col-0中硼吸收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硼浓度均没有显著的差异缺硼。缺硼时lbt突变体根中ABA的含量显著高于Col-0,而IAA则没有差异。lbt突变体和Col-0在缺硼条件下淀粉粒的累积存在显著差异,同时Col-0在根尖产生的胼胝质显著高于lbt突变体缺硼。这些研究结果说明,lbt突变体抗缺硼的机制与硼吸收转运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能是通过胼胝质、淀粉和ABA合成代谢的变化而引起的。(2)lbt突变体抗缺硼QTL的定位以拟南芥lbt突变体和重组自交系Cs1909为亲本,杂交组合得到F2遗传群体,以缺硼条件下主根长为抗缺硼表型指标,研究发现lbt突变体的抗缺硼性状由一个隐形基因控制。对该F2群体单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检测到102,283个可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的aa×bb型SNP位点,共组成620个bin标记进行作图,获得一个包含4个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以此为基础,同样以缺硼条件下的主根长作为抗缺硼表型,定位lbt突变体的抗缺硼QTL,结果在第四染色体10.4-14.8 Mb区间检测到一个QTL,解释抗缺硼表型变异为75.1%。在这个区间内共有1,324个基因,但没有已报道的硼吸收转运相关的基因。(3)lbt突变体抗缺硼候选基因的克隆利用MutMap技术预测候选基因。从lbt突变体与Col-0杂交得到的F2群中鉴定极端抗缺硼和极端缺硼敏感的纯合单株,构建DNA混合池。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后获得到一个SNP-Index=1的纯合SNP位点,该位点位于上述定位的抗缺硼QTL区间内。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位点位于编码Apyrase的At4g19180(APY7)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中,并引起一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突变为精氨酸(R)。突变前后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氨基酸突变后,会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及三级结构的部分改变。(4)拟南芥APY7基因的功能研究利用APY7的T-DNA突变体(apy7-1)及其恢复株系,超表达株系和GUS组织特异表达株系,研究发现,APY7转入lbt突变体中其表型恢复到Col-0状态,表现为缺硼敏感,而apy7-1突变体的表型与lbt突变体一致,表现为抗缺硼的表型,由此确认APY7为导致lbt突变体表型的目标基因。定量结果显示,APY7在拟南芥根和地上部都有表达,尤其是在根尖表达更明显,这与根尖胼胝质的变化一致,但其表达量不受外界硼浓度的影响。通过对APY家族的分析发现,APY7与家族其它成员之间的同源性很低,而APY1的突变体apy1-1对缺硼的反应比Col-0更敏感。说明APY家族可能与植物响应缺硼的机制有着密切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拟南芥抗缺硼特异的lbt突变体为材料,发现该突变体是不依赖硼吸收转运的新型突变体,由单位点隐性基因控制,克隆获得该缺硼基因为APY7,编码Apyrase蛋白,lbt的抗缺硼功能可能与胼胝质合成代谢有关。
其他文献
硒是生命必需元素。人体至少包含25种具有多种重要功能的硒蛋白,然而硒摄入过量或长期不足均会导致多种疾病。可溶性的四价硒Se(Ⅳ)对生命体毒性最大,也是环境中硒污染的主要形式。一些硒还原菌可以还原Se(Ⅳ)并形成生物纳米硒SeNPs或硒化物,从而达到自身解毒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修复。还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在硒和镉同时存在时合成CdSe量子点。SeNPs和CdSe量子点在医药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均有较好
学位
杂交水稻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杂交组合包含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两个成员。三系法杂交水稻是杂交水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基因和细胞核恢复基因(gene for restoration of fertility,Rf)互作系统。目前,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的三系法杂交稻利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主要包括野败型
学位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一类可产芽胞的革兰氏阳性昆虫致病菌,产芽胞的同时还可产生具有广泛杀虫谱的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ICPs)。Bt制剂目前是世界上用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微生物农药。苏云金芽胞杆菌BMB171是一株无相关杀虫晶体蛋白表达的突变株,转化效率高且质粒稳定性好,目前已经成为研究Bt乃至蜡样芽
学位
钙离子(Ca2+)是一种最常见的多功能生物信号载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应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空间信息和时间动态是信息特异性的体现,植物中诸多分子都参与特异信号的解码及传递。CBL(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蛋白是一类植物特有的Ca2+感知蛋白,含有EF-hand结构域可以结合Ca2+,并通过和被称为 CIPK(calcineurin B-like[CBL]p
学位
生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对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主粮之一,但我们对于水稻中的生长素合成途径知之甚少。对水稻中生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不仅对我们理解生长素的基本生物学意义有帮助,也对我们今后水稻的育种改良起到积极的作用。植物生长素的合成途径在拟南芥中研究得最为透彻,到目前为止,唯一完整的生长素合成途径在拟南芥中已经被解析,既由色氨酸氨基转移酶TAA催
学位
土壤微生物能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高土壤肥力,抑制土传病害,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是衡量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水稻与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方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对了解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导合理施肥,维持土壤肥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索了在油菜-水稻轮作系统中,纯化肥(CF)和配以
学位
20世纪7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但同时也使得中国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分散化、细碎化以及地权不稳定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现实格局,政府和学界一致认为,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虽然农地流转面临着较好的外部环境,总体上农地市场仍然发育不完全,农地流转不规范的状况没有根本性变化。与此同
学位
链霉菌5406是一种抗生菌,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研究非常活跃,后来逐渐中断。但是一直以来,利用其制作的菌肥,仍在我国尤其是山东地区的应用表现出良好的防病增产效果。目前,关于5406的研究鲜为报道,且其应用的机理还不特别清楚。随着微生物代谢产物分离纯化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5406抗生菌改善土壤连作障碍,促进作物生长机理有望得到更好的诠释。本研究以链霉菌5406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多相分类鉴定
学位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以引起脑膜炎、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在内的剧烈炎症反应,导致人和猪的急性中毒性休克、败血症和死亡。在猪链球菌的33种血清型中,猪链球菌2型(SS2)是毒力最强、感染率最高的血清型。1998年和2005年,我国江苏和四川曾经爆发两次大的疫情,导致229人感染、52人死亡及大量的生猪发病死亡。2005年以来我国猪群SS感染率
学位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建立互利共惠的共生关系,形成高度特化的根瘤器官。根瘤共生的建立依赖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精确的信号交流,根瘤菌产生的结瘤因子(Nod factors)被豆科植物识别,从而激活共同共生信号途径(common symbiosis signalling pathway),进而促进根瘤菌的入侵和根瘤器官的形成。豆科植物响应结瘤因子信号产生Ca2+振荡,CCa MK解码Ca2+信号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