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so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然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他作为一个神学家、哲学家来看待的。学术界对于他在神学、哲学上的贡献已经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在当前的研究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作为美学家、艺术家的奥古斯丁。事实上,奥古斯丁在美学方面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本文正是对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进行阐释的尝试。文章主要围绕“美与救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试图通过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阐释,凸显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系统中的地位,进而推进对奥古斯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把奥古斯丁的论证带入当前美学的反思中,指明研究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今天的意义。
   在奥古斯丁看来,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存在着很大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人的原罪、人的自爱与信仰的缺失以及人的认知的有限性等方面。那么,处于有限性中的人如何获得自由?如何从这种非本真的生存处境中解脱出来,获得智慧和幸福的生命,并最终得到救赎呢?奥古斯丁认为,我们必须要借助美的力量,这种美不仅仅在于有形的物质世界和艺术作品,更为根本的则是本体的美。
   文章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梳理奥古斯丁的论证,首先是对其美学思想资源的梳理,同时也展示他所生活的时代文化背景及简要的生平介绍;接下来讨论了审美经验与宗教经验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世界里,审美经验与宗教经验是同一的,因为在他看来,上帝就是美的本体,对上帝的经验也就是对美的经验。在阐释了这一问题后,笔者讨论了奥古斯丁对上帝是美的本体这一问题的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从“创造论”的角度,在奥古斯丁看来,“美”是我们谈论上帝的一种方式,受造的万物以美的形式彰显上帝之美。至于丑的存在问题,奥古斯丁从“创造论”出发,认为丑只不过是美的缺乏,丑并非实体,其根源在于它是一种虚无;其次是从“基督论”的角度来论证,在奥古斯丁看来,基督作为上帝的荣耀。以其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保的身份修复了人的缺陷与丑陋,从而彰显自己的美善。而这种美的本体正是使人摆脱有限性的生存状态、获得救赎的根本。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人的救赎问题,阐明了在通往人的救赎之路上,感觉、理智、信仰具有怎样的意义,并阐释美和艺术在人的救赎之路上具有怎样的价值。在结语部分,我们指出了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美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地外智能生命是否存在?古人早就对这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同时地外智能生命故事也是近代科幻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此问题上,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有着独特的看法,他在承认地外生命存在的同时,认为人类无法与真正的地外智能生命沟通,质疑宇宙探索背后内在于人类认知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莱姆看来,人类无法与地外智能生命沟通,既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又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但他的思想中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科恩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一书中,选用功能解释的方法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辩护,目的是使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性更加清晰。科恩认为,只有功能解释才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并严谨的解释。而这一判断的确立必然涉及到三个问题:为什么科恩会选用功能解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方法,功能解释在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辩护时是否合理,功能解释作为分析的方法
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此,劳动问题一直是学界一个永恒而常新且富有争议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关注是阿伦特《人的境况》一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理解为切入点和主线,阐述了阿伦特和马克思对于劳动的不同理解。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阿伦特从政治本体论出发,对劳动做出了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理解。阿伦特对人类基本活动
学位
在葛兰西所处的年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从自由竞争阶段向组织化阶段的转变,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越来越一体化,市民社会中的领导权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葛兰西认识到了这些变化,并对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反思。葛兰西批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强调文化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葛兰西认为,在争取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有机
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前人的研究多半着眼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有的甚至仅限于其个别片段、个别思想的孤立研究;本文的特点在于,提出了“马克思1857-1858年文本群”这个新的概念,从研究轨迹、实践基础、文本内容、思想主线等四个方面对其作出了总体研究,并把人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论当做这一文本群的思想主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提出的通向自由的劳动解放之道,看作1857-1858年
学位
阿赖耶识是佛教唯识宗建立的核心概念。关于阿赖耶识之概念虽然名称有不同,但是从初期佛教思想到中国法相宗都贯穿着这一核心概念。中国法相宗的最重要的经典《成唯识论》对于阿赖耶识进行了特别地解释。本论文阿赖耶识思想中,要考察最重要的部分即对“唯识相”。  本论文共三个部分。第一章是作为绪论,叙述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对于轮回的观点不仅佛教,印度早期各学派也都是赞同的,这样轮回的构成中必须得需要轮回的主体就是
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勇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勇德在实践上表现为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抵抗私欲、好谋善断、积善行道等。不惧和果敢都是勇德的基本内涵,见义勇为、见危授命是勇德的社会实践内涵。先秦儒家的勇德不仅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也对后来的诸子百家、兵家以及历代的思想产生了积极深渊的影响。  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勇德的总述,从“勇”其字的内涵入手,分析什么样的“勇”才是符合儒家道德观的
学位
技术创新是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科技成果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遭遇了“死亡之谷”现象。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原型产品时,创新者遇到了诸多挑战。1998年,美国国会议员大声呼吁需要考虑建立一些机制来跨越联邦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和产业界资助的应用研究与开发之间的缺口。美国政界和学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本文试图在综述这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美国政府为应对“死亡之谷”现象而采取的诸多措
本论文旨在评价《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的核心概念并指出最小国家模型中的内在矛盾、以及梳理诺齐克后期政治哲学思想。  由于诺齐克的最小国家存在的全部理由就是保护权利,并且申明“任何功能更多的国家都是道德上不合理的,因为它会迫使人们去做一些事、从而侵犯个人权利”,“权利”和“保护”这个两个概念对于理解“最小国家”显得十分关键。通过分析论证,本文揭示了这两个概念可能存在的内部矛盾,而这是一个新颖的、在
学位
和过哲郎(1889—1960)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人学伦理学体系是其代表思想,本文以儒学的视角检讨了其中的普遍基础风土文化论和特殊表现国民道德论,意在揭示儒学在和过思想中的基础意义,进而探讨东方传统思想在西学东渐语境下对现代的启示。  全文由导论、正文、结语及附录组成。导论概述了研究缘起和问题意识、研究状况和现存问题、论文主旨和研究方法等三部分内容。  第一章主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