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误读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a516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此,劳动问题一直是学界一个永恒而常新且富有争议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关注是阿伦特《人的境况》一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理解为切入点和主线,阐述了阿伦特和马克思对于劳动的不同理解。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阿伦特从政治本体论出发,对劳动做出了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理解。阿伦特对人类基本活动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她看来,劳动、工作和行动是人类的根本性活动,这三种活动构成了人类的积极生活。在这个人类基本劳动体系中,劳动只是“维生之辛劳和生育之苦痛”的双重生命活动,在整个活动体系中处于最低的位置,劳动只是为政治活动提供条件,是一种前政治行为。
   马克思是从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层面来把握劳动的,在他的理论架构中,劳动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劳动是人、社会以及整个世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既是自然和人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又是人的主体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历史,创造人本身。
   本文先从阿伦特的人类活动基本体系入手考察阿伦特对于劳动的理解,还原阿伦特在政治哲学层面对劳动的理解,进而说明了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理解,最后在这些基础上具体探讨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误读之处,着重从对劳动定义、对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劳动和自由的关系以及劳动力这四个方面的误读来分析阿伦特对于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政治哲学式”思考。在这些问题上,阿伦特的一些观点存在着明显的误解,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探讨,并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分析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的指责。
其他文献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拒斥是现今哲学家共同承认的,但是对于马克思究竟在何种意义及程度上批判和拒斥了形而上学,人们对此的理解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些关注马克思的学者们,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并没有真正把握住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而且还遮蔽了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批判、拒斥和超越的真实意蕴。分析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根源批判(即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可以明确马克思究竟是如何立足于
学位
卡尔·柯尔施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哲学界正漫延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倾向,那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这一倾向,柯尔施以其深邃的独创性发表了他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并于1923年发表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来系统阐述这一问题。在80年后的21世纪,柯尔施提出的这一问题又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和哲
关于“鬼”的最初观念应起源于殷商时期,盖鬼字之可考者最早见于甲骨文。在较早期的文本如《尚书)》、《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鬼”在三代社会中均扮演重要角色。而当周朝确立成熟之礼制时,“鬼”更是与天神、地示鼎足而立,各占世界之一角。  平王迁都以后,礼制渐渐崩坏。“鬼”之角色与地位亦开始发生变化。战国末期时,“鬼”较三代已迥异。  约二百年后,东汉的张陵在蜀中建立之五斗米道,乃道教之发端,五斗米道亦
学位
这篇文章主要想处理在王阳明哲学中最具争议的命题:“知行合一”真正意指?  文章的第一部分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些有关“知行合一”的背景资料,包括在宋明时期有些哲学家已提出类似“知行合一”的思想,还有知行合一提出的宗旨及朱熹的“知行”观。  第二部分集中分析“知行合一”中的“知”和“行”。在宋明时期大多数的学者都以“知”为“知识”,包括“德性之知”及“闻见之知”;而“行”则指“践行”。我认为王阳明“知行合
学位
人们通常将洛克的《政府论》看作是自由主义政治理念的经典表述,把其中所表达的政府理论归结为典型的契约理论。即认为洛克政府理论的核心在于契约是建立政府的根据,或者说政府来源于人们之间的契约,在契约基础上的政府应是有限政府,要为个人权利服务。这表明了契约在洛克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洛克为保护个人权利、避免霍布斯式的专制主义而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然而这些观点或多或少都忽略了洛克社会契约理论的另一个方面
学位
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理论体系中之一,其思想的特点在于统摄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理论及宗教实践方面。因此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有成佛的可能性即是“如来藏思想”与“无我说”之间的矛盾,还有轮回的主体与“空”之间的矛盾。此问题又导致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结合。唯识学在解决这些难以融合、互相矛盾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极大发展。并且从佛教的历史来看,这与佛教的大众化及宗教
学位
群体选择理论主张,按照“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利益服从群体的利益”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群体比不按这种方式组织的群体具有更大的进化适应性。进化论生物学家用群体选择理论来解释“(生物)利他主义的两难”问题。利他主义的两难表现为,如果进化只是在个体层面发生,而个体选择是以个体间在生存和繁衍机能上的竞争为标志的,那么利他特性作为看似与这种个体选择相冲突的特性,如何能够从个体间竞争的环境中进化出来呢?较之个体选择理论
学位
后果主义理论是在当代伦理学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种伦理学理论,这一理论通常要求行为者要实行那个从不偏不倚的角度来看产生最好后果的行为。后果主义的这一道德要求受到了反对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后果主义向行为者施加了过于严苛的要求。本文认为,当反对者批评后果主义要求过于严苛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反对后果主义理论关于行为正确性的标准:一个正确的行为就是从不偏不倚的角度来看产生最好后果的行为。后果主义的反对者主要针
学位
地外智能生命是否存在?古人早就对这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同时地外智能生命故事也是近代科幻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此问题上,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有着独特的看法,他在承认地外生命存在的同时,认为人类无法与真正的地外智能生命沟通,质疑宇宙探索背后内在于人类认知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莱姆看来,人类无法与地外智能生命沟通,既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又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但他的思想中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科恩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一书中,选用功能解释的方法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辩护,目的是使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性更加清晰。科恩认为,只有功能解释才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并严谨的解释。而这一判断的确立必然涉及到三个问题:为什么科恩会选用功能解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方法,功能解释在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辩护时是否合理,功能解释作为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