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ming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正在发生巨变,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基础设施的迅速改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诸如特色的丧失、文脉的断裂、空间的无序、步行环境的恶化,空间意义的弱化等,其结果,千百年来形成的城市文化及其载体正从根本上产生动摇,城市文明面临空前危机。这种危机实质上是城市作为人们依存的生活场所的危机,现代城市在方向感和归属感方面提供的可能太少,越来越成为一个没有意义的抽象空间,以致让人难以认同,无法产生场所感。因此,重建或恢复有意义的场所是维护和发展城市特色,塑造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城市设计的一项基本目标。基于此,本文以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为研究课题,从场所与无场所概念探讨入手,对当代城市的诸多困境进行考察,进而建立起场所营造的概念平台,并考察、梳理了场所营造的实践演变。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场所营造的理论核心和作用机理,探讨了场所营造的实施系统和策动模式;最后,以武汉市的场所营造作为实证研究。与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作为研究重点有所不同的是,本研究更为关注城市设计的实质性内容,即城市设计提供何种条件,才能造就有特色的、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具体而言,本文试图阐述成功的城市场所的影响因子、形成机理,如何将一个对人没有意义、没有特征的抽象空间,变成一个充满意义、情感和经验的具体场所。本质上,城市设计的使命就是赋予抽象的空间以人性。同时,本文也努力探寻获取成功城市场所的各种途径和方法,这意味着本研究也必然地关注城市设计的程序性内容,即场所营造的政策、组织保障,以及整合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场所与非场所的概念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当今城市面临的特色危机和环境困境。现代主义和全球一体化抹杀了城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使城市沦为单调的、均质的、令人厌烦的、无处不在的、标准化的和不真实的“非场所”,破坏了对人们对场所的情感依附,以至让人难以认同,无法产生场所感,形成“千城一面”的认知。(2)“场所营造”是基于人们安身立命的基本需求,营造一个场所意味着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依存的环境,实现其在世界的“定居”,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城市设计是场所营造的重要方式,它主要通过提供适宜的物质条件,促进城市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满足人们的心理、生理、精神、视觉等方面的需求,使空间成为有吸引力的、特征鲜明的、内涵丰富的场所。(3)一个高质量的城市场所能够使活动、意象与形态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一种场所感。场所营造通过提供适宜的条件来促进活动、意象和形式的融合。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一项城市开发要转变成高质量的城市场所应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以公共领域为核心,以混合使用为基础,以步行环境为主体,以城市文脉为依托,以景观质量为保障。其中的每一项条件都对场所感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当这些条件被充分的表达,并整合一体时,一个有活力的、充满吸引力的城市场所便油然而生。(4)场所营造关注孕育社会交往的整体城市环境,而不仅仅是开发项目本身,关注创造独特的、具有持久价值的场所,而非快速建造和销售的标准开发。场所单元是场所营造的最小单位,场所系统是场所营造的最高目标。城市场所营造就是要从场所系统着眼,从场所单元着手,在一种步行化的环境中,整合多种用途,创造新的公共领域,赋予社区以核心、特征和可识别性。从根本上,在这样的场所系统中体验到的城市特色才是真实的、持续的和有意义的。(5)场所营造不仅能带来视觉的享受、精神的愉悦,而且将物质空间与经济活力、文化活力结合在一起。(6)当代城市场所营造是为恢复或重建人与场所的和谐关系,其动力来自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强调人文、特色、过程和真实等价值取向。(7)成功的场所营造需要对决策的条件和开发的形式予以充分地理解,许多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场所营造的过程和类型。在当代社会中,成功的场所极少是偶然发生的,它有赖于开发项目的不同参与者对城市公共领域持有积极的态度,并能很好地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开发项目的设计者或是规划程序的管理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能对场所营造的适宜条件予以充分地回应;开发规划和连续的深化导则提供清晰的框架,包括开发控制和设计控制;判断在经济、市场条件下的可行性。至关重要的是将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8)场所营造需要提供或界定一个恰当的城市区域,将其发展成为步行者可体验的公共领域。通过城市设计,策动或发展这样的区域可以有四种模式:强化模式、催化模式、媒介模式、再生模式中国城市场所营造应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首先确立场所营造的愿景;其次,制定体系化的城市设计政策;第三,提供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第四,提高城市设计的实践水平;第五,建立场所营造的合作环境
其他文献
内丹学是道教文化的精华,较早地走向了世界。李西月是内丹双修理论的集大成者,但迄今学界未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对李西月内丹思想进行全面研究,同时也对内丹学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已被许多学者所证明,为了给精油类杀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从以下三方面就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番茄灰霉病菌、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写作就是一种倾述。儿童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体验的,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当前,城市光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至人类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胁,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环境污染。笔者试图通过对城市光污染现象成因危及危害的深入研究,以寻求
数字媒体内容保护的对象通常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介质。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电信移动网络等新兴传输方式和手机、机顶盒、电脑等多媒体终端
南昌市地处江西省中北部地区,赣江、抚河的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湖泊星罗密布,全市总面积7400km~2,其中水系面积2146km~2,占29.7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口老龄化进程由平缓发展转向加速发展并呈现少子老龄的态势后,养老服务需求很可能激增。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的重要方式,源自于老年人生理年龄增长引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工业化不断扩展,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水资源,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境况。为此,国家“十一.五”特别规划,城市污水处理率要
"公众理解科学"(简称PUS),是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关系的第一个重要范式。它以公众"知识的缺失"为前提预设,强调科学家填补"认知鸿沟"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因而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