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文化词汇丰富性研究——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在词汇、语音和语法这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和深刻。词汇不仅受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和风俗观念的影响,也与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崇尚的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因素有关,由此形成了各语言中独具特色且丰富的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人际沟通的关键要素。目前,随着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和使用人数持续增长,中国文化及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和人际沟通,扩大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应及时加强文化词汇教学。语言教材是学习者学习文化词汇的必备工具,对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学习方法、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有重要影响。学界目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教材文化词汇的具体分类和教学方法上,缺少对教材整体文化词汇的丰富性研究和不同教材的文本文化词汇的选取和编排对比。本研究主要参考词汇丰富性的概念,研究从词汇丰富性概念内涵和所涉及到的相关维度(词汇多样性、词汇复杂性、词频概貌等)展开分析。本研究选取《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两套教材,运用文本分析法和统计法,从教材文化词汇的词汇概貌(类别、词种数和词次数)和词汇丰富性的各维度(多样性、词频、复杂度)两方面进行文化词汇丰富性研究。总的来说,研究主要发现《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教材的文化词汇类别较多,且每类数量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词汇复现率低,低频词占比大等。研究同时发现,两套教材在词汇丰富性上存在各项差异,以及两套教材在文化词汇编排上存在不足。期望本研究能够为对外汉语教材文化词汇丰富性研究提供帮助,对教材文化词汇编写有一定参考。研究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分别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五方面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为研究《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教材文化词汇丰富性而做的基础数据统计分析,包括文化词汇类别、词种数和词次数统计。其中分类采用张高翔(2003)的四分法,然后将两套教材的文化词汇基础数据进行对比。第三部分是从词汇丰富性的各维度分析文化词汇特点:词汇多样性、词频和词汇复杂度。考察教材每课的文化词汇和生词量变化趋势,词频变化和复杂度,分析教材文化词汇的丰富性。第四部分根据以上研究,从实用性原则、词汇复现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对对外汉语教材文化词汇编写提出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即两套教材在各个层面均体现了其文化词汇丰富性特点,且《发展汉语·中级综合》文化词汇丰富性高于《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两套教材在选词和编排上都有局限性。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新媒体与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大大提升了疫情时代下人类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全球现正通过线上教育媒体形式来努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工作。You Tube作为全球最大的免费资源分享平台,已产生大量自媒体和新媒体频道,追随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对外汉语教学类在线频道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市面上的汉语在线教学频道良莠不齐,系统建设仍有待优化。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更深层、更多元的研究
学位
中国与泰国地缘相近,邦交甚深。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不断地在影响泰国文化的发展。从口头传播到戏剧表演,从文本小说到电视剧的传播,从华文教育到对外文化教学,这都是中国文化在泰国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不同体现。电视剧《包青天》作为其中的代表曾多次登上泰国电视台的平台,1995年93年版的《包青天》再度在泰国引发观看热潮,“开封有个包青天”四处传唱。《包青天》的在泰传播,不仅使泰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莫大的兴趣,还
学位
符号一直都是波德里亚理论的核心与线索,而空间作为主体生存不可分割的一个维度,本身就是被生产和争夺的对象,其变化也会引起主体感知的改变。波德里亚对符号的高度关注,事实上正是对后现代空间的生产和构成方式的高度关注,符号空间成为了表征后现代生活和主体体验的有力方式。作为一个极度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家,真实性和主体问题一直是波德里亚理论的重心。他从对物的真实性的批判出发,进而揭示出消费环境中关于真实的幻觉,
学位
写作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方面,目前学界关于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写作学习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写作策略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会受到时间或场景的限制,并且不能直观、真实地反映写作情况。若是结合有声思维法,或许能弥补上述不足,笔者便想到用这一方法进行汉语写作策略研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写作策略为后续写作教学的开展提供
学位
偏误分析理论自1984年首次被鲁健骥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届以来,便被广泛用于对于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的研究。笔者在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教学期间发现学习者在语音习得方面总是存在明显的偏误现象,造成交际障碍。而与此有关的研究仅一篇,反观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不断增加的学习者,目前的研究不足以为教学提供参考。基于此,笔者对学习者的语音偏误进行了研究。笔者运用对比分析理论对汉语和卢旺达语进行分析,预测学习者在习得汉语
学位
论文以汉初游士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文化性事象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政治方面汉初大一统的加强与藩国的衰微对游士阶层演变与发展的影响;汉初游士阶层在演变与发展过程中的身份转变与自我调整;游士阶层的文学创作对汉初文学造成的影响。高祖时期,游士面临中央与异姓藩王的尖锐矛盾,做出或归于中央或归于藩王的选择。归于中央的游士随着儒士与策士地位的变化,前者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因其政治建
学位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蔚为大观,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却寥寥无几,既有研究仅集中于《聊斋志异》,缺乏对于其他文言小说的关注。而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达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尚有研究的价值。文章以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为研究对象,表现僧尼的类型特征,探讨其成因并论述其对后世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从而突出其文学及文化意义。第二章梳理前代文言小说中僧尼形象特征。自魏晋南
学位
本文主要以孙伏园在定县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孙伏园从副刊编辑到乡村建设者和平民文学实践者这一“转型”进行思考。孙伏园作为副刊编辑为人熟知,但是对于孙伏园投身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孙伏园在定县时期主办的《民间》刊物为基础史料,连缀起孙伏园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践,在历史的脉络中重新梳理、认识、解释孙伏园在定县时期思想上的变化和发展。出于躲避政治的心理,同时由于对民间价值和农民力
学位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晚年著作《空间诗学》,首次超越几何空间的物质束缚探究心灵天地的广阔和想象力的韧性。本文以书中的关键词“缩影”为切入点,从空间美学维度审视巴什拉的华丽转身以及“缩影”空间本身的独特审美内涵和意义价值。首先,巴什拉的研究方向经历了两次转向:从科学哲学领域转向文艺诗学领域,前期和后期的转变看似充满断裂,其实科学哲学的“否”的精神和共时性研究思维贯穿到文艺诗学中。第二次是现象学转向,这是
学位
宋真宗景德元年,宋辽“澶渊之盟”约定以白沟为界,双方撤兵,互不侵扰。自此,白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文人墨客亦多有指白沟而发感喟者。白沟诗歌具有极其深厚的意蕴,研究意义重大。白沟诗歌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界定“白沟”、“白沟诗歌”的概念范围,理清白沟区域历史演变进程及白沟诗歌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以北宋澶渊之盟、南宋绍兴和议、南宋覆灭为节点,探讨白沟地域功能的转变。并简述北宋、南宋、宋后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