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42016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亭子间作家”是上海特殊城市文化环境的产物。“亭子间作家”是寄居在上海逼仄、简陋、阴暗的居住空间(诸如亭子间、弄堂楼阁等)里,生活窘困并处于文坛边缘的流亡青年作家。代表作家有:丁玲、胡也频、叶紫、艾芜、沙汀、周立波、萧军、萧红、彭家煌、欧阳山、草明、蒋牧良、舒群、罗烽、白朗等。对于生活在上海弄堂独特的生活环境里的“亭子间作家”来说,生活空间的逼仄、狭窄与生活的落魄造成了他们内心的狂乱,他们苦闷、孤独、激进、反叛。这种复杂情感心绪必然会呈现在其小说作品中并影响“亭子间作家”的小说创作。论文的主体通过三章来阐释都市体验与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小说创作的关系。第一章阐释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的空间体验与都市空间想象。在居住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双重挤压下,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体验到了压抑、愁苦、激愤的情绪,产生心理失衡感。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在革命语境中通过文学想象把马路、街道、监狱和工厂赋予社会意义,并借助文学想象的方式宣泄和弥补自我的缺失性空间体验。马路成为了革命思想宣传“阵地”,监狱变成了革命意志考验场,工厂作为了文学大众化实践的“学校”。这种空间想象虽然被左翼逻辑所束缚,但极大地丰富了三十年代文学上海想象的空间与意义。第二章论述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的边缘体验和乡土书写。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的双重边缘体验,激发了颠覆现有不平等秩序的内在革命诉求,形成了“融革命诉求于乡土”的乡恋心态。他们的乡土小说具有革命性,乡土人物由“边缘”走向“中心”,显示出强烈的革命反抗精神。小说故事情节结构在事理性叙事中不断颠覆现有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与鲁迅、茅盾、沈从文、新感觉派作家的乡土题材小说不同,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的乡土小说以强烈的革命性从乡土人物和乡土空间两个方面丰富了现代乡土文化隐喻。第三章把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置于都市空间交往中加以考察,以动态化的呈现方式,探究其都市空间交往体验中的小说创作。三十年代“亭子间作家”因共同的惯习形成了“亭子间文人共同体”,并依靠现代报刊、社团等现代文学制度的力量参与都市空间建构。他们的小说展现人物的空间实践,注重与读者沟通的小说社会化形式,呈现出社会性特征。所形成的由“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的空间观,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意义。
其他文献
软双铝包装机是采用双铝箔对产品进行自动充填、遮光热封的一种连续式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于医药、食品、日化、轻工等行业,对片剂、胶囊、异型片等物料进行单片或双片的自动
在分析传统果脯生产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低糖型西瓜果脯的生产工艺,并重点试验研究了硬化、烫漂、浸糖、煮制及干燥过程对西瓜果脯品质的影响,优选出较佳的工艺条件。研究结
通过梳理草原产权制度三次变更,分析了其对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现行生态移民政策的影响。强调制度和政策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它的效率不仅依赖于它如何与国
农村庄园经济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它对农业产业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阐述中国农村庄园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中国
本研究应用对全国15所高校3000余名一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感知的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其认知与情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
本文借助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对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发文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可以得出我国教育学领域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者;将2005-2006年被CSS
本论文分别以碳毡以及短切碳纤维为基体负载金属Ni,以C2H4为碳源, Ar、H2为载气,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生长纳米碳纤维(CNF),制备得到纳米碳纤维/碳纤维(CNF/CF)复合体;同时
协商治理强调学校决策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上,所有受到决策影响的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决策过程,并有平等的权利来选择议题和控制议程。它的核心内容是决策权力的分散化
中药太子参系福建道地药材,主产于福建、江苏、贵州等地。太子参中所含化学成分种类繁多,不同省份种植的太子参化学成分有一定差异。本课题系统研究中药太子参的化学成分,为
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的彩绘类文物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由于受到颜料、胶料的老化等自身因素和温湿度、光照度变化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彩绘类文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