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苯丙氨酸生产菌株的构建、代谢调控和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2894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 L-Phe)是一种重要的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添加剂以及医药等领域中。微生物发酵法由于具有原料廉价易得、环境污染较小、产物纯度高等优点成为目前国内外工业化生产L-Phe的主要方法。但微生物中L-Phe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方式较复杂,L-Phe的合成效率受到限制。本研究利用代谢工程手段构建了一株新的L-Phe高效生产菌株Escherichia coli WSH-Z06 (pAP-B03),在此基础上筛选到抗噬菌体BP-1的突变株BR-42 (pAP-B03),同时研究了葡萄糖流加方式对BR-42 (pAP-B03)生产L-Phe的影响。为了提高L-Phe对葡萄糖的转化率,分别敲除了BR-42 (pAP-B03)的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YK)基因(pykA和/或pykF),并优化了pykA缺失菌株BR-42ΔpykA (pAP-B03)生产L-Phe的诱导温度,进一步提高产物对底物的转化率。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NTG诱变获得了一个新的抗反馈抑制的分支酸变位酶-预苯酸脱水酶(CM-PDT)编码基因pheAfbr,将该基因和编码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酸7-磷酸合成酶(DS)的aroF基因插入一个低拷贝、温度诱导表达的质粒pAP-B中,构建了一个重组表达质粒pAP-B03,转化到L-酪氨酸(L-Tyr)营养缺陷型的E. coli WSH-Z06中进行表达,构建了L-Phe生产菌株E. coli WSH-Z06 (pAP-B03)。在3-L发酵罐上采用pH-stat分批补料培养方式比较了WSH-Z06 (pAP-B03)和WSH-Z06生长及生产L-Phe的发酵过程。结果表明,质粒pAP-B03的引入使得E. coli WSH-Z06生产L-Phe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发酵58 h时,L-Phe产量达到35.38 g/L,对底物的转化率为0.26 mol/mol,生产强度为0.61 g/L/h,分别比对照菌提高了181%、100%和178%,且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质粒的稳定性保持在95%以上,从而保证了合成L-Phe的关键酶的过量表达。2.利用双层平板法从WSH-Z06 (pAP-B03)发酵生产L-Phe的异常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到一株噬菌体BP-1,以该噬菌体为筛子,逐一检测经不同浓度的NTG (0.2 mg/mL、0.4 mg/mL、0.6 mg/mL和0.8 mg/mL)诱变处理后的WSH-Z06突变株对该噬菌体的敏感性,获得了两株对BP-1不敏感的菌株BR-42和BR-130。将生产L-Phe的重组质粒pAP-B03转化到BR-42和BR-130中,并在摇瓶水平上进一步考察了两突变株生产L-Phe的能力。通过与原始菌株WSH-Z06 (pAP-B03)的发酵特性进行比较发现,BR-130的生长和生产L-Phe的水平较原始菌明显降低,而BR-42 (pAP-B03)无论在菌体生长还是生产L-Phe能力方面都无显著变化。因此将BR-42 (pAP-B03)作为目的菌株用于L-Phe的发酵生产中。为了进一步考察BR-42 (pAP-B03)在噬菌体存在条件下的发酵特性,在3-L发酵罐中分别对WSH-Z06 (pAP-B03)和BR-42 (pAP-B03)进行了pH-stat分批补料培养,并在发酵初始时向发酵罐中添加1% (v/v)效价为1×1010 pfu/mL的BP-1裂解液。结果表明,WSH-Z06 (pAP-B03)在发酵进行到14 h时,发酵液变得澄清,菌体大量裂解,葡萄糖消耗缓慢;而BR-42 (pAP-B03)则没有受到BP-1的影响,最大菌体浓度达到15.41 g/L,在52 h时,L-Phe产量达到34.87 g/L,该水平与WSH-Z06 (pAP-B03)正常发酵时无显著差别,说明BR-42 (pAP-B03)是一株可以抗噬菌体BP-1并能生产L-Phe的优良菌株。3.在pH-stat分批补料培养模式下,考察了诱导时间对BR-42 (pAP-B03)发酵生产L-Phe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的诱导时间为对数中期,即DCW为9.60 g/L左右时,L-Phe产量最高,达到52.75 g/L。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葡萄糖流加方式即pH-stat、F=16 mL/h和10 mL/h的恒速流加、F= (-0.55×t+23) mL/h的速率线性下降的流加以及μset=0.12 h-1和0.18 h-1的指数流加对BR-42 (pAP-B03)发酵生产L-Phe的影响。通过分析各种流加方式下的发酵参数,提出并采用了在20 h前采用μset=0.18 h-1的指数流加,20 h后采用F= (-0.55×t+18.6) mL/h的速率线性下降的流加方式,显著促进了L-Phe的生产,发酵时间缩短到50 h,L-Phe最高产量达到57.63 g/L,生产强度为1.153 g/L/h,平均L-Phe比合成速率为0.100 h-1,分别比采用pH-stat流加时高了34.81%、48.20%和42.86%。4.通过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了L-Phe生产菌株E. coli BR-42 (pAP-B03)的PYK基因(pykA和/或pykF),构建了3株PYK突变株,分别为BR-42ΔpykA (pAP-B03)、BR-42ΔpykF (pAP-B03)和BR-42ΔpykA/pykF (pAP-B03)。通过检测3株PYK突变株的PYK相对酶活,发现pykA单基因敲除后保留有73.2%的PYK酶活;pykF单基因敲除后PYK的活性降低至21.8%;pykA和pykF双基因敲除后,PYK的酶活仅为12.8%。在3-L发酵罐上进行发酵生产L-Phe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BR-42ΔpykF (pAP-B03)和BR-42ΔpykA/pykF (pAP-B03)菌体生长缓慢,不利于L-Phe的合成;而pykA单缺失对菌体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L-Phe的产量也和出发菌株无显著差异,L-Phe的生产强度和L-Phe对葡萄糖的得率分别提高了6.1%和3.5%,达到了0.714 g/L/h和0.265 mol/mol。pykA的单缺失虽然没有明显地提高L-Phe的产量,但在L-Phe的生产强度和对碳源的得率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5.考察了不同诱导温度对E. coli BR-42ΔpykA (pAP-B03)菌体生长和L-Phe生产的影响,通过对发酵参数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几乎整个诱导阶段,菌体比生长速率(μ)在36oC时最高;而在不同的诱导阶段,L-Phe比合成速率(qp)对于不同的诱导温度呈现不同变化趋势,根据平均qp的大小,将发酵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3.5-20 h (第1阶段)、20-37 h (第2阶段)和37-46 h (第3阶段)。在第1阶段诱导温度采用40oC;第2阶段采用38oC,第3阶段采用36oC。结果表明,分阶段控制诱导温度可以显著改善菌株生产L-Phe的能力,发酵48 h时,L-Phe的产量达到52.70 g/L,分别比在40oC、38oC和36oC时提高了22.39%、13.77%和12.01%。qp和L-Phe生产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采用分阶段温度控制策略解决了较高的诱导温度下菌体浓度下降和质粒不稳定等问题,显著提高了菌体合成L-Phe的能力。
其他文献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活动破坏了城市固有的特色,同时受于西方模式化城市建设方式的引入,导致城市的整体空间意象趋于同质化,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受到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火灾报警控制系统均符合国家标准,但是现标准更多的是对产品功能和性能做出严格的限制,对于有关技术接口标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市场上所使用的产品规格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关电源应用越来越广泛,开关电源技术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在新型半导体器件、新电磁材料、新变换技术、新控制理论和新软件的时代背景下,朝着高频率、高效
斜拉索风雨激振是在风雨作用下发生的斜拉索振动,是目前已知的斜拉索振动形式中最强烈的一种。随着斜拉桥的跨度越来越大,斜拉索风雨激振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斜拉索风雨激振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由詹森于1986年提出,其主要观点是:①当企业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量,却缺乏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时,管理者倾向于将现金用于大量投资和超额消费,甚至浪费在净
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在教育中应用,人们渴望把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教育中,用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育游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成长,近六年间我国对
X射线线阵探测器作为一种新型的X射线数字成像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X射线无损检测设备中,首先论述了X射线线阵探测器的基本情况,再以一个基于X射线线阵探测器的典型X射线数字
川西南-滇东北地区地质构造现象复杂多样,处于不同构造分区的交界地带,是研究不同构造体系相互作用关系的典型区域。由于该地区地形多变,原始森林覆盖率较高,传统地质研究方
词汇教学法近年来越来越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当代著名语言学家,1993年首次提出Lexical Approach的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以大量有关实际语言使用的文献资料为依据,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消极影响,加大了危害人类自身生存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