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多数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研究者不断对一些概念进行再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如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等。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幸福感的探索也不再满足于外显的自我报告形式,因此主观幸福感研究开始转向内隐层面。随着间接测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利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幸福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内隐幸福感概念。它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无意识的或者自动化的评价,是个体无法通过内省识别的或者精确识别的个体过去积极和消极生活经验的痕迹。与主观幸福感一样,内隐幸福感也包含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
一般认为自我报告的幸福感容易受到情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情境效应,内隐幸福感是否也具有这种效应呢?相关研究资料较少。对于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以“大三”、“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得出了影响幸福感的一些人格特质。随着内隐幸福感概念的提出,研究者开始探讨内隐幸福感的特性,关注内隐幸福感与“大七”人格的关系。本研究试图从内隐视角出发,结合内隐社会认知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成果,对幸福感的结构、情境启动性及其与“大七”人格的关系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试图或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实验一考察内隐、外显幸福感间的关系,验证幸福感的双重结构模型。研究设置了情感性IAT和评价性IAT,将两种IAT中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之差作为内隐幸福感的情感和认知测量指标。通过结构方程分析内隐与外显幸福感各测量指标间的关系,验证幸福感的双重结构。研究发现,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测量指标结果存在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处于中等水平;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广州大学生的幸福感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自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与利用IAT测量的幸福感各指标相关较低,这表明幸福感可能包含一个内隐成分和一个外显成分,进一步的结构方程分析证实了幸福感的双结构模型优于单结构模型,即幸福感是双重结构。
实验二探讨的是幸福感的情境启动性。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每一组接受一种启动,考查不同情境启动条件对内隐、外显幸福感的影响,分析比较内隐、外显幸福感的情境启动性。研究发现,外显幸福感存在启动效应,但这种启动效应只表现在幸福感指数测量中,且效应较小;内隐幸福感各测量指标没有表现出情境启动效应,但三种启动条件下的相容任务反应均快于不相容任务,即内隐幸福感具有普遍性,它不易受情境的影响;在不同启动条件下,内隐、外显幸福感的相关都较低,这又证实了幸福感的双重结构。
实验三以本土化的“大七”人格理论为基础,探讨内隐、外显幸福感各测量指标与“大七”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发现,广州大学生“大七”人格中的精明干练、温顺随和、热情豪爽等得分较高且存在性别差异;外向活泼、严谨自制、善良友好、淡泊诚信、热情豪爽这5个维度与外显幸福感中的某一指标或成分相关显著。内隐幸福感中的总体IAT(总体内隐幸福感)、评价IAT与热情豪爽特质相关显著,与其他特质相关不显著。
在文章结尾部分,研究借助双重态度模型等相关理论,对内隐、外显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利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成果,分析、比较了幸福感的情境启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