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基多孔凝露导水介质的制备与水分运移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荒漠化这一亟待解决的严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治理措施,其中最根本的途径是植被恢复。由于荒漠化地区可利用水资源严重匮乏且降雨量远远满足不了植物生长需求,引入外来水源进行植被恢复,往往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且收效甚微,开采当地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当地生态环境中的大气水及土壤水,科学分析固气两相中水分的高效凝结、存储和运移规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仿生集水凝露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孔渗水材料的实际应用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孔凝露导水介质水流体渗灌技术。并从导水介质的设计、加工工艺优化、水分子蒸发/冷凝动力学模拟、水流体动力学和分形理论等多方面开展工作,系统研究了多孔凝露导水介质的凝露机理与微观气液转变动态仿真、水分运移动力学、内部热质传递理论以及应用场景的设计等内容,确定了导水介质内部传热传质机制,并合理阐述了导水介质凝露的高效性与有效性。(1)多孔凝露导水介质的制备、参数表征、性能测试与加工工艺优化。基于对水蒸气有良好的凝结效果、能够实现水分的收集、存储和缓释功能并且原材料来源广泛对环境无污染的要求,设计并制备出混凝土基多孔凝露导水介质。通过光学显微镜获取材料的微观孔结构图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Pro Plus和Matlab中Fraclab工具箱分别测试材料的孔径分布和孔结构分形维数,并将多种材料分析手段相结合对导水介质的微观结构和凝露、导水能力进行表征,确定其内部凝露导水方式和最佳原料配比,为导水介质内部水分传输动力学方程和热质传递方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对气液两相微观成核过程进行研究。为了有效地预测蒸发和凝结质量流率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水分子动力学模拟。将单个水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忽略原子内部结构而只关注粒子间相互作用,在牛顿运动规律条件下,通过运动方程积分实现粒子坐标在单位时间步长内的动态更新,如此迭代获得粒子随时间推进的运动轨迹。模拟研究了1.0MPa、1.5MPa、1.75MPa和2.0MPa压力下水蒸气核化和单体生长全过程,对凝结时的传质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过冷度条件下,随着压力增大,凝结相变的速率越来越快,说明适当增大压力可以有效促进水蒸气凝结相变的发生。(3)基于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的结构特征,建立了非饱和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水分传输模型和流体动力学方程。对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的凝露机理进行了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水分(水蒸气和液相水)在多孔介质内部的运移规律,为了量化水分在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的传输过程,将多孔凝露导水介质中水蒸气和液相水的传输用质量守恒方程统一表示。并对多孔凝露导水介质进行了毛细吸收实验,实测数据与结合毛细吸收和扩散的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说明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水分传输过程中的扩散作用不可忽略。(4)借助分形理论建立了固-液-气三相共存条件下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导热系数计算方程。基于混凝土基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孔隙曲折相通的微观结构特征,首先构建了毛细管束物理模型并分析其内部导热机制,然后在考虑毛细管迂曲度和多孔介质内各组分静态分布情况下,采用热电类比将三相导热路径视为一组串并联的热传导过程,最后根据多孔介质的微观结构、孔径分布自相似分形特点,利用Sierpinski地毯几何模型将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导热系数表示为组分导热系数、水分饱和度、泡孔微结构尺寸和孔隙率的函数。(5)分析建立了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发生水分相变时的热湿平衡方程。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时刻发生着水蒸气的冷凝与蒸发,为了更好地描述材料内部热湿传递过程,将发生相变的湿量作为材料内部湿源引入到水分传递动力学方程,将相变潜热量作为热源项引入到热传递方程中,得到材料内部发生水分运移时的热湿平衡方程。此外,还对降雨过程中,介质内部水分的运移规律进行了描述,充分体现了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水分运移动力学方程的合理性。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深入剖析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部微观结构和湿热传递机制,得到了与实测数据相一致的一系列理论热力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揭示了多孔凝露导水介质内水汽的凝结、吸收储存和缓释规律,为更好地指导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设计并制备出混凝土基多孔凝露导水介质,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多孔凝露材料的制备、孔隙结构优化及凝结效率提升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初步推广应用价值。本论文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对解决荒漠化治理中苗木难以成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持续增长,人类在粮食安全和森林资源保护上面临着严峻地挑战。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和保护森林资源,需要实时监测植被生长和变化状况。冠层叶绿素含量(Canopy chlorophyll content,CCC)是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指示因子,估算冠层叶绿素含量对有效监测植被生理条件、植被生产力和环境胁迫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地面测量方法具有破坏性、低效率、低维度且资源密集等缺点,严重
学位
煤系石墨是煤变质作用进入石墨化作用阶段的产物,是隐晶质石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煤系非金属矿产的一种。近年来,受石墨市场需求推动,煤系石墨研究也受到重视,相对于煤化作用阶段的丰富研究成果,我们对煤的石墨化阶段研究较少,对煤中不同显微组分的石墨化差异性更是少有涉及,阻碍了我们对煤系石墨形成过程、控制因素、演化机制的认识。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对丰富和深化煤—石墨物理化学结构完整演化序列的认识,为煤系石墨矿
学位
煤炭资源的高浪费率、矿井的高事故率以及工人的高死亡率是伴随着煤炭生产的主要问题。采用巷帮充填体代替煤柱的传统沿空留巷虽然取消了煤柱,降低了巷道的掘进率,避免了资源高浪费率,但巷帮充填体存在施工成本高、影响回采速率和应力集中的问题。基于切顶短臂梁理论提出的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技术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填充式沿空留巷所存在的问题,该技术通过顶板预断裂技术人为设置了直接顶的厚度并切断待留巷道预设断裂面高度范
学位
随着人们对地球表面空间信息的掌握和对三维地球空间领域的深入研究,全球离散格网数据模型已逐渐成为数字化地球的基础参考框架之一。从理论上讲,球面与平面是不同胚的,因此无法直接在球面上递归剖分出像平面栅格那样完全相同的单元。这就需要应用全球离散格网质量的评估体系与误差控制方法,来确定全球离散格网模型应用的适用范围与可靠性。目前,全球离散格网质量评价一般采用经典Goodchild准则进行。但是,该评价准则
学位
为了将高光谱遥感技术定性的用于植被重金属污染监测研究,从盆栽实验采集的反射率光谱数据方面进行研究。在实验室室内设置不同胁迫浓度的重金属铜铅玉米盆栽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Cu2+和Pb2+胁迫下玉米叶片的反射率光谱和Cu2+和Pb2+含量等有关铜铅污染玉米的基础数据,形成了关于重金属铜铅污染玉米植株的一套完整的数据集。首先,因为不同浓度Cu2+和Pb2+胁迫下玉米叶片的反射率光谱仍然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
学位
土壤水分是影响农业生产、水文过程和气候系统的重要参数,其时空分布信息对于监测土壤墒情、指导灌溉作业以及预测作物产量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土壤水分具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性,传统地面测量方法无法满足其大范围监测的需求。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多种尺度下的土壤水分时空监测成为可能。目前,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已经成功业务化运行,但其土壤水分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比较低(通常在几十公里水平)。而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主
学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定期接受诊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0例进行研究。以不同服务模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疾病认知评价结果与生活质量评价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疾病认知评分结果明显优于
期刊
煤炭资源井工开采,必然引发上覆岩层发生变形与破坏。导致地表沉降,形成导水裂缝带,一旦和水体沟通构成突水通道,将严重威胁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覆岩运动具有多尺度变形和大范围运动等显著的岩体力学特征,且围岩内部活动通常无法直接观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应用到了覆岩变形破坏的监测中。由于将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应用于覆岩监测中存在光纤能否和岩体协同变形、岩层变形特征如何用光纤辨识等未知
学位
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电力用户对供电的电能质量和电力传动装置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多电平电力电子变换器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中压大功率电机变频调速、新能源并网系统、无功补偿装置、直流输配电与有源滤波等领域的主要装备。由于五电平嵌套式中性点可控型(Five level nested neutral point piloted,5L-NNPP)变换器具有模块化程度高、易于扩
学位
法向接触刚度是描述机械零件结合面接触特性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着机械零件连接性能。实际中,由于缺少准确的法向接触刚度参数,难以开展高端装备机械结构设计工作。如何准确有效地获取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端面车削和平面磨削两种加工方式下机械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本文从理论解析、有限元仿真及实验测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针对端面车削和平面磨削表面,提出一种基于余弦曲线形微凸体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