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媒体、城市空间的再生产与国家认同研究——以天安门广场微博的公共书写为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城市传播视角为背景,选取天安门广场作为切入点,主要研究参与了基于天安门广场的公共社会互动的新媒体使用者,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所展开的公共书写活动所构建的空间生产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新媒体使用者的社交媒体内容生产与公共空间生产实践是一体两面的过程,对空间生产、政治认同的分析藉由微观具身认知理论、视觉语法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等展开。本研究实时抓取了2019年1月-12月的天安门广场地点微博数据,通过构造周的抽样方法建构了2周数据作为样本,剔除掉无效的微博内容后,样本共计1155条,其中包含图片的微博有1008条,包含视频的微博147条。研究发现,天安门广场这一实体空间的生产主要由政府/国家进行,在官方的主导和作用下,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经过政府的空间实践,天安门广场这一空间打破了原有的封建格局,成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以及培育爱国思想和传播社会主义的政治空间。当社会个体以赛博人的身份在天安门广场空间进行亲身体验时,作为不同行动者的个体使用LBSN对这一空间进行视觉建构的过程中,线上天安门广场的视觉空间意义被扩大同时衍生出多个空间,即政治空间、公共休闲空间、身体空间和消费空间。
  同时,个体书写的天安门空间文化意义包含两个层面:个体的独白式书写和国家认同式书写。个体独白式的书写以个体的心情、旅游行为和人生感悟等为主,而在国家认同式书写当中,个体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国家认同。为考察独白式书写的的生产动因,本文对30名微博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访谈发现,独白式书写的背后也隐含着对天安门这一地点的国家认知、国家依恋和身份认同。他们认为天安门广场是先辈流血牺牲的历史象征。亲身性能够引发他们强烈的国家依恋感,这种积极的感情以骄傲、激动和自豪等为主要基调。此外,天安门广场也强烈地召唤出了他们的民族身份感,即“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受访者也表示,也正是由于亲身性引起的激动情感促使他们记录下地点的景观。抽象的情感借助地点服务媒体依附在那些符号资源上,那些碎片化的符号资源,构成常态化的地点媒体内容。日常的摄影成为国家景观中的一部分,当代年轻群体通过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凝视,两者界限开始模糊,他们再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凝视,他们在位置媒体中所生产的图文及视觉景观转化为理想的国家认同叙事。
  整体来看,微博用户是传统政治空间的线上书写者和创新者,同时也建构了以普通个体为主的日常生活实践,他们身在现场并在认同的凝视的作用机制下利用手机进行着临场发挥式的空间书写。在与这一国家空间和政治空间的互动过程中,这种关于天安门广场空间的亲身实践书写遵循和采纳了国家制度化进程所构建的框架,他们在这一地点的实践行为和公共书写充斥着“生活的诗意”。
其他文献
“人设”一词起源于二次元漫画中的人物设定,后来逐渐扩展到影视角色以及现实生活的人物中,用来表示特定的人物形象。近年来,流量明星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明星“人设”随之成为热词,“人设崩塌”现象也频频发生,许多明星都是“成也人设,败也人设”。这一切都与粉丝的参与息息相关。粉丝参与时代的明星与大众传媒时代的明星相比有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过程中粉丝的力量也日渐壮大,成为明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学位
1981年,美国报告了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此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截至2018年,全球感染者逾3790万人。1985年我国报告首例艾滋病患者出现。1985年8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次报道了“艾滋病”方面的科研进展,题为:《美科学家研究爱滋病病毒取得进展》,当时使用“爱滋病”而非“艾滋病”,可见艾滋病议题报道早期存在“污名化”现象。2003年是《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的拐点。这一年,在胜利抗
学位
“刷屏、蹲点、秒杀”,电商借助直播这一沉浸式“场景”打造的电商直播平台赋予了用户新的互动和消费体验。电商直播用户可以通过点赞、抽奖等互动方式参与直播进程,也可以通过实时弹幕与主播进行互动反馈。然而,电商直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泛娱乐直播,完成“直播卖货”的营销目标是该类型直播的核心诉求,“边看边买”的购物模式也创造出普通网购场景下所没有的消费文化。  本文选取电商直播平台及其用户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互
1990年以来,中国电影导演处女作中的共同现象是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生命经验的表述,青年导演以此彰显自我身份并且审视社会现实。本文以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电影导演处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导演处女作的共性基础上,从社会变迁、电影创作、个人经验三个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本文第一章考察了中国导演处女作关于个体生命经验表述的共同现象,并分别剖析这一表述在第六代导演处女作和新生代导演处女作中所具有的
学位
在网络内容生态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今互联网中的内容形式日趋向着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大众接触到的信息在数量上迅速增加,新的内容形态也在不断的诞生和演变。近期一种“土味”现象在互联网悄然走红,凭借乡村题材和独特风格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呈现形式,网络中衍生出了不同类别的土味内容。土味视频作为一种短视频形式的“土味”内容,也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类型。  土味视频作为一种内容载体,在
学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也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与互动渠道。作为人类维持关系的交流工具,语言的使用习惯与使用方式也在发生着变迁与更迭。在当前社交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改变着文化形态与社会舆论,甚至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形态,因此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本文以2008-2018年的网络流行语为例,结合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理论先就网络流行语的国内外研究现
本文以“土味文化”的历史脉络为踪迹,综合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视野,从“土味”背后隐含的乡土性和美学语法两条线索出发,通过对其近70年的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力求对城乡断裂、阶层对话、雅-俗文化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以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变迁机理的研究引入一个新的视野,进而体认媒介公共性边界的拓展、文化领导权的延伸,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乡土性之于全球数字资本主义的反噬;并以此纠正
学位
本文在“远方痛苦的中介化”学术脉络下纳入性别议题研究,从灾难性事件转向日常生活,将社交媒体空间“生育后遗症的自我言说”及其引发的讨论视作女性痛苦的私人经验进入公共领域的文本流通案例,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并借鉴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的视角,把握女性生育痛苦“不均匀”的符号流通,关注权力、性别意识形态和同情问题。比起地理意义,本文的“远方”更强调其社会文化意涵。由于权力结构的不对称,在公共领域长期被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语境下,民间组织获取正当性的难度相较于官方组织更高。本文以“生命力研究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为案例,试图考察面临多重正当性挑战的民间组织如何通过传播和话语,策略性地构建自身正当性以及目标的实现。研究发现,“共同体”由于其非官方属性,所以需要为自身正当性不断斗争;与此同时,“共同体”从事带有争议性的实践,使其在正当性构建中面临的不仅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局限,还涉及到特定文
学位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群体,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改变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作为一个有着巨大经济影响力的群体,他们与社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媒介使用与公民参与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集中考察了社交媒体使用对新社会阶层公民参与的影响。其中,公民参与包括政治知识、意见表达、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四个维度。通过对浙江省新社会阶层人士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可以正向预测公民个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