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研究选取了位于赤道开放西太平洋Ontong-Java海台大洋钻探(OceanDrilling Program,ODP)130航次807站位的沉积柱状样(3°36.42’N,156°37.49’E,2803.8m),取其中34.27-43.02mbsf(meters below sea floor,对应1.6-2.5MaB.P.)的部分,对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属种组合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的氧碳同位素数据对比分析了早更新世西太平洋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变化。 鉴定、统计结果显示,ODP807站位中早更新世的底栖有孔虫含量在整体上呈现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点。底栖有孔虫Bulimina alazanensis的百分含量整体偏低,并且表现出冰期低,间冰期高的特点。用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计算的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2.5-1.6Ma B.P.西太平洋的古生产力大体呈现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点,2.4、2.2、2.O、1.8MaB.P.前后为生产力较高的时期。该站位BFAR、Uvigerina百分含量、表生种和内生种比值、有机碳含量等生产力替代指标和B.alazanensis百分含量对比,均呈大致相反的关系。现生B.alazanensis的分布区域营养含量也普遍偏低,这些证据反映了该种有可能更适合温暖、低营养的底层水环境。 B.alazanensis和Uvigerina的此消彼长有可能指示了西太平洋受南、北不同水团影响的强弱关系。在ODP807站位,Uvigerina的含量要远高于Bulimina,这可能指示了在早更新世,西太平洋深层水受北部水团的控制要更强得多。我们还对比了5Ma B.P.西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南海深层水上部、中部和下部的ODP1146、1143、806、807站位的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记录,发现2.7MaB.P.之前分层很好的深层水在2.7-2.0MaB.P.之间发生了强烈的垂向混合,2000-2800m的水层变得性质均一。这可能与更新世太平洋深层水调整有关,2.7-1.4MaB.P.太平洋的反转流核心深度下降到约2500m。西太平洋深层水的这种变化可能反应了太平洋反转流的加强,也可能指示了北太平洋有深层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