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对银川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以2016-2021年报道为例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chen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对一个城市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反映着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随着现代城市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人们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去了解一座城市,媒体上传播的内容成为人们掌握城市形象的重要渠道。自2009年召开第五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以来,“中国传媒与城市发展”成为社会各界讨论城市形象的主题,此后几年,我国多次召开“媒体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研讨会和论坛等,将媒体融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成为城市发展的创新路径。因此,研究媒体参与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更好地调整城市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这对于指导城市设计与规划、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都具有积极意义。受地域限制和开放水平的影响,我国中西部城市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比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各城市在全国的存在感较弱。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来到宁夏,并在银川等地进行考察,银川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其发展情况逐渐受到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媒体中的报道塑造出了什么样的银川城市形象,不仅事关公众对银川市的基本认知和印象评价,而且对银川、乃至宁夏的全方位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对《宁夏日报》2016年至2021年中有关银川市的新闻报道进行等距抽样,除去广告、通知、重复报道外共得到有效样本1079条。笔者依据划分好的类目对这1079条新闻报道做出分类,以此来分析《宁夏日报》这五年期间塑造出的银川城市形象。笔者在已有新闻报道框架的划分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将《宁夏日报》中有关银川市的新闻报道框架分为结构框架、主题框架和叙事框架三部分。发现结构框架中是以消息体裁为主的,注重纯文字报道,中篇幅文章更多;主题框架中社会主题类占比最高,其他类别的占比依次为政治主题、经济主题、文化主题、环境主题,其中,社会主题下“民生问题”角度的报道最多,政治主题以“法律司法”类为主,经济主题更关注“第三产业”的内容,文化主题重视“文体艺术”类的议题,环境主题则侧重于展示“生态保护”的信息。在以上数据统计结果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具体的新闻文本内容,从五大主题的不同方面分析了银川的城市形象,并找到《宁夏日报》塑造银川城市形象的主要方式和弱点,最后对省级党报如何释放塑造城市形象的活力提出优化策略,找到党报塑造城市形象的路径与方法。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用地被生产生活用地侵占的现象突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优化目标。宁夏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促进三生用地的协同发展,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从三生用地视角出发,运用GIS空间分析法、Logistic回归
学位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生活圈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居住满意度成为打造宜居社区的基本内容。本研究基于可达性理论、Campbell模型理论及顾客满意度理论,以银川市主城区为研究案例区,结合人口密度特征,利用大数据及ArcGIS空间分析手段,以居民居住小区为起点,构建银川市主城区5、15、30分钟社区生活圈,对社区生活圈现状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覆
学位
测度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综合特征及分区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应急管理提高预判性与可操作性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和风险概念,集成可能性、危害性、脆弱性等风险要素,按照“风险识别—指标设计—模型构建—案例分析—风险评估”流程,尝试构建了用于区域风险综合评估的 PHV 集成模型(Possibility,harmfulness,vulnerability integrated model),同
学位
六盘山区是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兼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低、贫困人口集中和农户生计脆弱性高等特征。随着全球变化和城镇化推进,不同空间尺度农户生计联系更加紧密。明确宁夏六盘山不同空间尺度农户生计脆弱性特征、影响因素和关联关系,对制定有效的降低农户生计脆弱性策略,提升农户生计可持续性,降低贫困地区农户生计脆弱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21年宁夏六盘山区农户调研数据、2016-2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这对人类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植被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覆盖,加之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性,使植被覆盖变化十分复杂。深入研究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区,对气候变化十
学位
宁夏沿黄城市带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干旱与径流响应机制,对了解地区的干旱驱动机制,进一步研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研究区域,以1995-2015年为研究时段,选取土地利用、DEM、土壤、气象等数据为基础数据,在ArcGIS10.8、ENVI5.5、MATLAB2021a等平台的支持下,采用3S技术、Budyko水
学位
20世纪30年代左右,随着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兰州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报纸,民众得以通过新型报纸接收到更多的外界信息,一改闭塞视听的局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甘肃民国日报》也在此时应运而生。作为民国时期甘肃省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地方报纸,该报在注重日常“新闻纸”的宣传外,也注重广告的刊载,在1943年的《甘肃民国日报》中广告版面就曾与新闻版面“平分天下”,数量众多的报纸广告不仅
学位
基于对《人民日报》乡村医生报道的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本文试图回答:《人民日报》是怎样建构乡村医生媒介形象的?建构出乡村医生何种媒介形象?乡村医生媒介形象建构演变逻辑?乡村医生媒介形象建构特点?本文提出,《人民日报》运用不同的新闻生产框架,建构出奉献者、学习者、改革者以及服务者四种正向积极的乡村医生媒介形象。乡村医生形象塑造从“单薄化”走向“立体化”,人物塑造从“圣神化”走向“职业化”,媒介形象从“
学位
六盘山片区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主要的欠发达地区。在后2020相对贫困治理时期,如何缓解六盘山片区相对贫困问题,进而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只有在把握六盘山片区相对贫困状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基于此,本文对六盘山片区相对贫困测度与时空分异机制及关系机制展开研究。基于现有研究,本文通过整理贫困地理的研究进展,对贫困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学位
自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男女参与到支援宁夏建设的行列中,形成了“支宁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支宁工人则是该群体中的典型代表,正是他们一手搭建起宁夏的工业系统。虽然如今这些支宁工人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但关于他们过去工作和生活的记忆并没有因时间而消逝,他们的集体记忆依靠不同的媒介得以保存与延续。本研究以集体记忆理论为框架,通过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探讨支宁工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