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杂草来源麦长管蚜生物型分化及适应性机制初探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0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一种全球性的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严重影响谷物的产量和品质。许多昆虫可以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分化出不同的生物型。麦长管蚜在不同的大麦(Hordeum vulgare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上也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分化,依据其在不同抗性寄主上的表现可被区分为不同的生物型。除了麦类作物外,该蚜虫还可以在很多禾本科杂草上存活,但目前关于我国杂草来源麦长管蚜种群生物型类型及组成情况还未有报道。为此,本研究从远离连片小麦种植地的陕西秦岭山区禾本科杂草上采集麦长管蚜进行鉴定,比较各生物型在小麦及草类寄主(如黑麦草和雀麦等)上的表现差异,分析寄主-蚜虫之间的互作关系,从而对麦长管蚜在草类寄主上的适应和分化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从披碱草属(Elymus L.)、雀麦属(Bromus L.)、燕麦属(Avena L.)、黑麦草属(Lolium L.)、芨芨草属(Achnatherum P.Beauv.)和早熟禾属(Poa L.)六类禾本科杂草上均能采集到麦长管蚜样品,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mitochondria cytochrome oxidase submitⅠ,mt COI基因)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手段鉴定出七种基因型的麦长管蚜。从七种基因型麦长管蚜中鉴定出五种生物型。其中,新发现的三种生物型被命名为生物型7、生物型8和生物型9,而生物型1和生物型5为麦类作物和草类寄主共有的生物型。基于这五种生物型在小麦矮抗58、黑麦草和无芒雀麦上的存活率和13d蚜量的比较发现,这五种生物型均在小麦上的表现要优于草类寄主(即黑麦草和无芒雀麦)。这五种生物型对上述不同寄主的适应性有明显区别。同其它生物型相比,生物型8在两种禾本科杂草上具有更强的适应性。(2)将各生物型在小麦、黑麦草和无芒雀麦饲养13 d后,测定寄主植物的总酚含量和各生物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Sa GST(Sa GST1、Sa GST2和Sa GST3)的表达量。发现小麦矮抗58和黑麦草被麦长管蚜不同生物型取食会引起总酚含量的显著变化,而无芒雀麦总酚含量无显著变化。三种寄主植物取食诱导麦长管蚜Sa GST基因的表达效果不同,且不同生物型之间呈现不同规律的显著性差异。生物型1和生物型9在小麦矮抗58取食诱导下Sa GST(Sa GST1、Sa GST2和Sa GST3)基因高表达,生物型7和生物型8却在草类寄主取食诱导时Sa GST2表达量超过小麦矮抗58对其取食诱导量的一倍以上,而且草类寄主取食诱导下这两种生物型的Sa GST2表达量比生物型1高一倍以上。而相关分析发现,生物型8在三种寄主上的产蚜量与其Sa GST2基因表达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Sa GST2基因在草类寄主诱导下的高表达可能是生物型8较其它生物型更适应黑麦草和无芒雀麦的关键。因此,Sa GST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利于该蚜虫应对草类寄主的次生防御,也可能与该蚜虫在草类寄主上的生物型分化密切相关。综上所述,与大麦、小麦上的虫源相比,禾本科杂草来源麦长管蚜的生物型类型和组成有明显差异。本研究鉴定出了对草类寄主有一定适应性的生物型8,初步明确了其在草类寄主上的适应性与Sa GST基因表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麦长管蚜Sa GST基因的表达调控与该蚜虫的生物型分化可能密切相关。对杂草来源麦长管蚜生物型的研究,有利于理解麦长管蚜寄主适应性的进化潜力,揭示其成灾机理,从而为麦长管蚜的绿色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植被恢复与建设作为解决土壤侵蚀问题的重要举措,极大改善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然而,黄土高原地区有限的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与植被恢复需要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有限的水土资源并不足以支撑全域实现植被覆盖,为解决这一问题,选择适宜区域环境且具备优异防蚀功能的植被措施对区域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类型、根系及分布格局等植被特征是影响植被防蚀作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常见作物谷子和草本紫花
学位
微塑料因其小而轻的特性,极易在环境中破碎、迁移和积累,致使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土壤侵蚀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土流失形式,可直接影响环境中微塑料的迁移及其空间重分布。黄土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塑料用量较大的典型区域,同时也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但是关于该地区土壤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尚不清楚,了解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有助于为微塑料污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王东沟小
学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作为一种寄主范围广、迁飞能力强、繁殖能力高的植食性害虫,在入侵中国后对我国的农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化学防治是我国目前防治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的最重要的应急防治措施,但是全球范围内草地贪夜蛾的治理经验表明生物防治是草地贪夜蛾最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因此,生物防治也必将成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综合治理战略的必要支柱。本研究在调查陕西省杨凌区及周边玉米
学位
自“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实施以来,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成效瞩目,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然而人工造林初期,不同树种人工幼林土壤水分及产流产沙状况仍有差异。因此,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与造林模式以增加人工幼林水土保持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区纸坊沟流域为试验区,设置6种类型标准径流小区,包括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Pinus tabulaefor
学位
团聚体稳定性是决定土壤抗侵蚀和退化能力的重要土壤物理性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面积广,该地区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多基于水稳性团聚体,关于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变化的研究较少。为探明典型黄绵土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纸坊沟流域及子午岭林区为研究区,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植被演替阶段及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团聚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发的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重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但小麦条锈菌变异频繁,新的毒性小种出现会导致抗病基因不断被克服,从而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小麦条锈菌作为活体营养寄生真菌,通过吸器从细胞中吸收营养,并
学位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降水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脉冲式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尽管历时短、发生突然,但伴随着降水的发生,土壤CO2和N2O排放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占比高达50%以上。地表CO2和N2O排放是土壤中CO2和N2O产生、传输和消耗的净结果。土壤O2浓度、碳氮底物等因素均会影响土壤CO2和N2O的产生。全球变暖趋势下,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增加。然而至今对极端降水条件下土壤CO2和N2O的排放机制并不十
学位
蜡蝉总科隶属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在半翅目昆虫分类中有重要地位。该类群为植食性,有很多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通过刺吸植物汁液、产卵、分泌蜜露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特别是传播植物病毒病,常给农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蜡蝉总科昆虫种类鉴定主要是依据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而雌性外生殖器特征未得到足够重视,很多种类的雌性外
学位
本文包括红霉素高产菌株的构建和链霉菌SH-62中三个可能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这两部分内容:1.红霉素是由红色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其中红霉素A作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红霉素类药物的原料中间体,市场需求巨大。本研究从包含有完整红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BAC质粒13G3出发,通过λRed重
学位
草地在畜牧业发展和控制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由于过度放牧,全国90%的天然草地严重退化。围栏禁牧是阻控草地退化,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驱动者,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质量状况。近年来,针对退化草地禁牧过程中植物、土壤养分的演变过程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云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