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儒学的复兴运动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heep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先后掀起了两场颇具规模,而又令世人瞩目的儒教的儒学复兴运动。第一场运动发生在1894年至1911年之间,倡导人是当时中国移民社群中著名的儒商邱菽园和海峡华人社群中顶尖的知识分子林文庆。这是一项响应中国维新运动同时又富有地方百发性的文化活动。第二场运动占据了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总设计师即当时的总理李光耀,执行者乃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这是一项由上而下的文化工程。第二场运动使儒学成为华族抗衡西方文化的武器;寻求身份认同的基石。但是也使儒学抹上政治色彩和披上宗教的外衣,儒学以宗教姿态昂然登场,又因为宗教因素而黯然下台。八十年代新加坡宗教复兴和宗教冲突的潜在危机使儒学运动受到牵连,导致儒学课程被取消。这两场儒学运动的起因基本上有客观和主观的两大因素——环境的挑战和人类的反应。  本篇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阐述了孔子之道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孔子智慧对二十一世纪的影响;关于新儒学的探讨。第二章分析新加坡推行后儒学复兴运动的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根据。提出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和地处回教国领域的特点和危机感及日本儒学模式成功的启发。第三章概述十九世纪末新加坡的早期儒学复兴运动。第四章逐点叙述现代的新加坡儒学复兴运动,包括杜维明教授和新加坡的部长、议员讨论交流的新儒学理论;杜教授提出的开设中学儒学伦理课程的方法争议;从儒家伦理教材的建设和加强母语教育,弘扬传统价值观谈儒家伦理教育的推行;提出提倡儒家伦理的实例及共同价值白皮书;最后列举儒家课程编写委员会主席刘蕙霞博士的两篇文章:中学教导儒家伦理所面对的问题及儒家伦理课程给我们的启示作为结束这一章。第五章比较早期和现代的两场儒学运动。论述过程中将呈现两场运动的异同点,但总侧重于彼此的相似之处,以归纳两者的共同经验。第六章以李光耀的政治观及政治思想方法论来说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一个可行的儒家模式)。第七章谈当前新加坡推行儒家模式的一些不利的因素和条件。第八章全文总结。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新加坡国家文化的一大资源,今后在多元种族的环境和全球化的时代,新加坡华人要怎样从儒家中吸取精髓,重建自身文化?在华族文化濒临断层的时段,国家领袖应当如何适度地协助和参与其事?人们有没有意愿,能力和机会扮演积极的角色?这种种都是值得国人共同反省和深思的问题,历史给岛国的启示和教训,也在本文中稍作探讨。
其他文献
宗乡会馆在殖民地时代,在华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提供给只身南来的新移民衣食住行的照顾,成为他们经济上、生活上、情感上的依靠。宗乡会馆建造庙宇、坟场、学校、医社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腈纶化工厂把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同纪检监察工作的“教育、保护、监督、惩处”四项职能融合在一起,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进班子、廉洁文化进机关、廉洁文化进车间
所谓网络文学,在此专指网络原创文学,即首先在网络上发表、并在网络上传播的以数字文本形式存在的各类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出现为当今的文学园地增添了一个崭新的文学类型
结合全国两会和青荣城际铁路开通这两个在全国和省内备受关注的时政大事,我想分享一些利用新媒体做好政经新闻的新手段。使用大数据是我们近年来常运用的手段,它能把高高在上
本文试图以“现代性”为视角对茅盾的作品进行解读。笔者选取“现代”的视角的原因有两个:一、鸦片战争以来,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对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国
南宋末年诗人兼出版商陈起,以其刊印《江湖》诸集引起了出版界和文学研究界两方面的研究兴趣。然而研究出版史的学者仅限于对其出版活动的总结,没有探讨隐藏于出版活动之后的思
南京城算不得大,却需多花些时日慢慢细品方能体味它的曼妙,这里提供了另一个在南京度过24小时的样本。 Nanjing city can not be large, but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slowl
“悲士不遇”是中国古代文学恒久而普遍的主题之一。在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汉代辞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一主题。这一主题客观地反映了汉代社会中士人的现实处境和丰富幽
《旧唐书》与《新唐书》都是记载"唐有天下几三百年"的官修正史,二者都为古今唐代文史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是二者对唐史的记载也存有许多的差异与讹误,必须"详辨而慎取之"
西方女权主义文论作为现代西方文论的强有力的一支在20世纪80年代走入中国文坛,并和西方其他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一起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现有的文学观念、创作模式和理论批评,由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