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i7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俗,作为民俗中一个重要门类,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与婚俗关系密切,研究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婚俗描写的典型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婚俗形态、叙事话语和功能。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形态篇。第一节病态社会的婚姻陋俗,揭露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特殊时代存在的种种畸形婚姻习俗。第二节,田园牧歌的婚姻美俗,展现较少文化压抑的人性化婚俗。第三节,成长阶段的新式风尚,论述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下缓慢成长的新式婚姻习惯。第二章,叙事篇。第一节阐述婚俗叙事的情节模式,分别探讨了婚姻陋俗、美俗和新风尚小说叙事的情节模式。第二节,分析婚俗叙事的叙事人称,重点探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婚俗叙事。第三节,论述婚俗叙事中的民俗意象,重点分析原型意象和情歌意象。第三章,功能篇。本章分别从婚俗叙事的认识功能和文化重建功能来加以阐释。第一节,婚俗叙事的认识功能,从传统文化属性、地域文化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节,婚俗叙事的文化重建功能,从陋俗描写中的文化批判、美俗表现中的文化鉴赏和新风变更中的文化反思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语部分论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的婚俗叙事所具有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以及对以后小说创作的影响。
其他文献
传统认为,诗歌作为古老的文学体裁,从先秦到唐宋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精华已经散尽,到了明朝已难再别开生面,更不用说有什么新发展,而实际上,明代诗歌的价值虽然较之前代特别
“文革”文学一片空白的说法是多年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文革”新诗研究在此背景下也理所当然地受到漠视。所幸的是已有不少学者涉猎“文革”文学或“文革”新诗研究,并且取
本文通过对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沦陷区文学的考察,对东北作家文学创作中的复仇问题进行整理后,将东北沦陷区文学中与复仇相关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文学的主要内涵、人物
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本文从"诊改"视角提出了"一核心,四衔接"的教学改革思考,希望有助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自1985年开始,一批与以往历史小说不同的新型历史小说逐渐在文坛上涌现,文学评论界纷纷尝试并企图对这类新型的历史小说做出界定。可以说,“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在没有得到
本文从吉林省四级以上地震的迁移特点入手,介绍了其与深震和我省区域构造活动背景的联系。利用测震学活动性指标,讨论了发震前后区域地震能量时空变化的特点,总结出本区中强地震
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在过去的正统文学史教科书中,除却大书特书的主流革命文学,边缘的地下文学很少被触及到,经常被模糊地一笔带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像样
戏仿有时也被译为滑稽模仿、戏拟,中外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作家采用戏仿的手法创作,作家通过对艺术成规、历史故事、经典文本等的戏仿,传达自身的主体立场,从而完成对戏仿对象的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领头雁产业,它的健康发展可以支撑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业存在的经济泡沫,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前
"共在存在论"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提出的。一般存在论以"存在"为基本问题,共在存在论则以"共在"为基本问题,两者有完全不同的问题结构。共在存在论以人的"好生活"和人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