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在拥挤胁迫中的应激反应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m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史氏鲟为对象,设定不同密度,完成了不同拥挤胁迫和不同时间即短期(急性)和长期(慢性)拥挤胁迫对鲟鱼血液生理、生化、免疫、生长等部分指标的测定。 1.短期拥挤胁迫对史氏鲟的影响 急性拥挤胁迫能够显著影响试验期内史氏鲟血液皮质醇、FT3水平。对于急性胁迫而言,当应激因子施加于史氏鲟,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而急性拥挤胁迫引起史氏鲟血液FT3的显著下降则是本次试验的发现。同时急性拥挤胁迫引起了史氏鲟血液T3、T4、FT4水平在相对较短时间内的变化。 急性拥挤胁迫同时引起了史氏鲟血液血糖(GLU)、肌酐(CREA)、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在整个试验期内的变化,总蛋白(TP)、甘油三酯(TRIG)、总胆红素(T.BILI)浓度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与初始值相比有显著差异,而直接胆红素(D.BILI)、胆固醇(CHOL)、尿素(UREA)则未出现差异。这些物质也均与能量代谢有关,提示这些变化的发生可能是为了弥补应激期间对能量需求的增大,并且反映了一定的内脏损伤或是其代谢进程受到了影响。 T3、FT4、TP、TRIG、T.BILI水平的变化能在短期内恢复至与初始值无显著差异表明史氏鲟自身存在一种平衡与调节机制。另外,部分测定项目皮质醇、T4、FT3、GLUCOSE、CREA、AST在试验结束时仍表现出与初始值的显著差异,表明本胁迫条件会对史氏鲟的生理机能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 2.长期拥挤胁迫对史氏鲟的影响 论文研究了高、中、低3种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摄食率和消化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高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消极的影响,低密度组(LSD)中史氏鲟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HSD),食物转化率显著低于高密度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随养殖密度组的降低而显著增大。低密度组、中密度组中史氏鲟的消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中密度组摄食率显著低于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低密度组摄食率介于两者之间;食物转化率和消化率显著负相关,特定生长率与消化率显著正相关。 胁迫后第15d时HSD的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补体C3、C4含量显著低于LSD,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密度组水平逐渐接近,第45d仅LSD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HSD,补体各密度组无差异。试验结束时各密度组指标溶菌酶活性,补体C3、C4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脾脏脏器系数在低、中、高密度组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一定范围的密度下,拥挤胁迫对史氏鲟稚鱼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史氏鲟稚鱼的免疫机能的不良影响只是暂时的。
其他文献
八角莲属(Dysosma)植物隶属于小檗科(Berberidaceae)鬼臼亚科(Podophylloideae),其根状茎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鬼臼毒素(Podophylloxotin)等是合成抗癌药物的前体。该属植物分布于我
本文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铜绿微囊藻PCC7820对1种大型枝角类、2种小型枝角类和2种双壳类的毒性影响。 大型枝角类蚤状溞的滤食实验结果表明,有毒微囊藻PCC7820可降低蚤状溞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1B染色体短臂被黑麦1R染色体短臂取代形成了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携带有许多与疾病抗性和产量形成有关的
甘草(Glycyrrhizin uralensis F.)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隶属豆科甘草属,甘草地上部分呈灌木状,地下部分根系发达,丘陵荒漠和沙漠边缘处分布较多,普遍使用于中国医学制药领域,通常以干燥的茎部和根部入药,另外还广泛应用于饲料原料、烟草、食品和化妆品加工制作等行业。由于它的干旱、盐碱较高耐受性和偏爱钙质土壤的分布特点,在生态学中对环境维护也有着贡献。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携带1BL.1RS易位染色体的小麦品种(系)由于具有高产抗病的特性而在全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物种世代交替的转折点;减数分裂不仅维持了基因组的稳定性,而且通过重组创造了遗传多样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一次后进行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第二次
学位
本实验研究分别采用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的根、茎、叶的水浸液和提取物——水苏碱处理钉螺,同时设清水和氯硝柳胺为对照组,结果表明: (1)益母草各部分的水浸液均有很好的
几丁质是自然界第二大类有机物质,其降解是自然界中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的重要过程。通过对极端嗜热球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基因组序列分析,该古菌可能存在一条新颖的几
纳米磁性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是以磁性Fe3O4或γ-Fe2O3等为晶核,高分子基质或表面活性剂为壳经包被或包埋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复合功能材料。除了微米级磁性微球所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