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邻区岩石圈磁异常与强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sy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构建的NGDC-EMM-720-V3地磁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及其邻区(76° E~108°E,21° N~41° N)0.1°×0.1°网格间隔的岩石圈磁场强度,并绘制磁异常图。利用二维小波变换方法对川滇地区磁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分解。研究表明广大的青藏高原地区为广泛宽缓的负异常区,存在几条近东西向的正异常条带。青藏高原弱异常区的边界与区域构造的边界基本吻合。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滇地块磁异常特征复杂,组成川滇地块的每个次级构造都有其独特的磁异常特征;东部的四川盆地正异常强度大,在该异常区的边界岩石圈磁场急剧减小;在四川盆地正异常区的西北方向有一显著的负异常区—龙门山负异常;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地块以正异常为背景分布有少量近东西向异常条带;塔里木地块南北分别为正异常区与负异常区。   本文对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岩石圈磁场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做了详细的探讨。选取1970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发生的11个7级以上强震和川滇地区12个6级至7级强震。此外,为了对比研究还收集了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1985年新疆乌恰地震。绘制出26个地震震区附近区域内的磁异常图,研究每个强震区域的岩石圈磁场特征,统计主震震中处及余震序列分布带的岩石圈磁场强度,分析这26个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磁场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强震多发于弱磁异常区,磁异常端点或强弱过渡带;主震余震序列一般在水平梯度最大的区域附近分布;余震分布带的岩石圈磁场强度整体也较弱。
其他文献
赣中铁矿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铁矿类型。本文依托参与的江西赣中铁矿田资源远景调查及后续矿山接替资源找铁矿专项行动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研究区原有地质物探等综合资料学习研
本文主要研究电离层的时间变化性对解算GPS系统硬件延迟的影响。基于GPS系统基本的观测量(伪距和载波相位)可以得到电离层的总电子含量,这个总电子含量中包含有GPS卫星和接收
王铎在五十岁之后,写了很多草书精品,诸如《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杜甫诗卷》、《秋兴八首》等。而《王屋山图诗卷》无疑是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卷为1647年(清顺治四年)王铎56岁时所作,纸本,墨迹,纵26cm,横512.5cm,计87行,凡490字,以一幅王屋图山水起首,实在是不可多见。  从起首的王屋图可以看出,王铎笔下的山水,与当时影响巨大的松江派枯瘦的山水有很大不同。当时他曾旗帜鲜明地表达对松
地震资料反褶积、波阻抗反演是提高分辨率和储层预测识别的关键技术。反褶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和已知的子波经过反褶积得到反射系数;波阻抗反演则是由反射系
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将上扬子海盆抬升为陆,广遭剥蚀,直至中石炭世早期地壳下降,由鄂西向西海侵,为一套半封闭的潮上~潮间带沉积,晚石炭世上升为陆遭受剥蚀,残厚各地不一。QLX地区处
地球外辐射带充满了能量高达MeV的相对论电子,给航天器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同步轨道区域运行着几百颗通讯、导航及气象卫星,这个区域的相对论电子始终是人们研究的重
本文收集整理了1973年以来全球329个M≥7.0浅源地震(H≤60km)的余震序列资料(M≥4.0,1年时间),统计了全部序列的最大余震震级M1、主震-最大余震震级差△M、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中
应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这条原则竟然有过如此复杂、曲折的遭遇,这不由使人再三深思。 历
在地震勘探中,习惯的做法是通过弹性波场分解技术把P波场和S波场分离出来以达到成像的目的。可是这个目标有时很难达到,特别是当速度场较为复杂的时候。有一种有效的多分量分析
VSP和多波多分量技术各有其优点,二者结合,再加上含有丰富信息的叠前数据资料,使得三维VSP多波叠前反演为提取储层参数,进行储层描述开拓了空间。多信息的融合,提高了反演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