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相增韧Ti基块体非晶复合材料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块体非晶合金在室温下的灾难性脆变成为其作为结构材料得到工程应用的“阿喀琉斯之踵”。究其原因在于局部剪切带的快速扩展。研究发现,通过引入亚稳第二相,在变形过程中会发生马氏体相变,可以增进材料的韧性,从而弥补非晶基体在塑性变形中的应变软化,使得材料加工硬化能力提高。然而,这种“相变诱导塑性”韧塑化块体非晶复合材料第二相组织形貌不易调控,这个问题在Ti基非晶合金体系中尤为突出,亚稳第二相分布不弥散,晶体相的韧塑化作用大为减弱。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通过Nb微合金化以及热处理工艺调控析出相,以期达到优化第二相的目的,进一步研究“相变诱导塑性”韧塑化块体非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Ti45Cu41Ni9Zr5块体非晶合金中,通过微量添加0.4~0.6%的Nb元素,使得晶化体积分数在20-45%之间,B2-(Ti,Zr)(Cu,Ni)相弥散分布,并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其中Nb元素含量0.6%时,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较纯非晶提高明显,强度达2250.5MPa,压缩塑性达8.5%,材料性能的提高得益于Nb的固溶促进了亚稳B2相的形核。(2)选择Nb含量为0.2%和0.6%的试样在190℃、290℃、390℃下分别退火0.5h。结果表明,Nb含量为0.2%的合金在190℃退火处理后,试样中B2晶体相体积分数和晶粒尺寸都有所增加,并伴随有纳米晶相的析出,试样出现加工硬化现象。在190℃退火后,试样塑性变形能力较铸态增强约1%,强度与铸态试样相当。说明微合金化的试样在低晶化体积分数下可以选取合适的退火温度,从而能够有效控制合金内部的晶体相组成和晶粒尺寸,提高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以及工程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为结合了颗粒增强相高模量、耐磨性、耐腐蚀性、热稳定性能好等优点,使其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以TiB2颗粒为增强相并结合Al-Cu基体合金,采用原位自生法制备的TiB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是最典型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为其制备方法简便,不仅不需要大规模改变现有的设备,而且还实现了复合材料中TiB2增强相颗粒的尺寸达到纳米级别,使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广泛运用在航
铜基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抗磨损、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作为机械装备运动零部件用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然而,由于两相原子结构、原子键结合类型和化学组成差异较大,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铜基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界面可靠性差,严重制约了其在机械运动部件中的实际应用。本论文基于三维连续网络结构设计理念,在探明结构参数对自润滑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和界面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
类石墨烯材料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可接触活性位点以及快速的层间离子扩散通道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作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电极材料。但是,类石墨烯材料也存在层状结构易于堆叠、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体积膨胀明显以及由于层间较大范德华力导致的离子扩散速率缓慢等缺点。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类石墨烯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研究工作从结构决定性能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不同的层间距调控技术来调节类
传统铸造工艺的铸型制作一般需要模样或者模具,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满足未来市场对单件或者小批量铸件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制造的需求。增材制造工艺采用离散-堆积成形原理,具有柔性高、周期短的特点,基于增材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的铸型制造技术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SLS(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A(Stereolithography)、3DP(Three Diamensio
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做为一种由谐振单元按周期性排列的方式组成的二维或三维结构,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在航空航天、雷达以及卫星通讯等领域大放异彩,拥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论是军事技术领域还是民用科技中都有它广泛的用途。随着专家学者们对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多种微波EDA软件的开发,影响FSS工
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即具备铜合金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耐腐蚀性和高强度高硬度,又具备固体润滑剂良好的耐磨减摩性能,使其可广泛应用于导电弓滑板、电刷、轴端接地装置和发电机集电环等方面。本研究以球磨混合法制备的Cu-Cr-Zr复合粉末为基体,采用Nb粉、铜包石墨粉、MoS2为增强体,使用直热法粉末烧结技术制备了不同Nb含量(0 wt.%、0.05 wt.%、0.15 wt.%、0.25 wt.%)的Cu-C
C/C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与碳基体所组成的新型复合材料。C/C复合材料具有高温强度高、耐腐蚀、热膨胀系数小、耐烧蚀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核能源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研究出了众多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如化学气相渗透法(CVI)、液相浸渍法、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CVI)、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法(TG-CVI)、强制流动化学气相渗透法(FCVI)、脉冲化学
C/C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以及良好的高温性能等,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学、军事等科技前沿领域。制备C/C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为ICVI法和液相浸渍碳化技术两种。其中ICVI法制备C/C复合材料容易“表面结壳”,一个材料制备周期内需反复机加工,制备周期长,成本高;液相浸渍碳化技术需利用高压将树脂压入预制体内部,对设备要求较高,且所沉积的碳为“玻璃碳”,石墨化程度低,材料性能较差。为解决制
为了解决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广电解水制氢技术至关重要。但目前电解水制氢受到电极极化大,反应动力学慢的制约,使其制备氢气的能耗高,转化效率低。电极材料在电催化过程中,是电子传递的介质和催化反应发生的场所,开发高效且廉价的阴极电极材料,以降低析氢过电位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通过介孔引入、结构控制、表面改性等调控方法,对镍钴基硫化物及其复合电极材料进行有效的改性,以期望获得更高效的析氢电极界面。本
铝基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一直受到材料学界关注,在航空航天和其它制造业领域被广泛应用。针对铝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与界面润湿性差、耐磨性能弱等问题,本文通过金属间化合物核壳结构的增强设计,利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核壳组织结构的制备工艺、核壳组织结构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铝基复合材料在干摩擦和海水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规律,揭示了铝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本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