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要素协同机理与配置优化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_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制造业在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及能源等物质要素支持下获得快速发展,但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逼近生态承载力极限,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红线迫使中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发展亟需实现生态化转型。生产要素是产业活动中所必须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总称,是制造业生态化转型价值创造的逻辑起点。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实现并非各类要素能力的单独作用或机械性叠加,而是不同情景下各类要素间协同效应的发挥。从要素相互联系、内在组织结构的视角,理清不同要素对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协同作用机理,通过对有限要素的重新整合、资源秩序的重构促进要素跨界流动、互联互通和配置优化,是实现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关键。本文运用有监督、无监督机器学习技术和规则挖掘技术对制造业生态化转型中要素协同作用机理和配置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界定了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效率测度模型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相结合,衡量了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来测度制造业生态化转型。对我国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行业层面,2010-2019年间我国制造业行业整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仅烟草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区域层面,尽管多数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维持在3%-10%的增长区间内,但区域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差异性,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是北京、湖北、湖南,而天津、山东等制造强省却出现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趋势。其次,在制造业生态化转型测度与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到当前驱动我国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要素禀赋条件与此前支撑制造业规模扩张的要素禀赋条件相比已经发生较大变化,需要识别影响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关键要素。构建了包含自然要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创新、结构要素、制度要素等维度的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系统性要素禀赋框架,采用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回归树模型识别制造业生态化转型关键要素,并揭示由制造业传统规模扩张到制造业生态化转型过程中关键要素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相比于我国制造业依赖传统要素集内低成本劳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等实现产值快速提升,技术创新、经济结构、政府制度等要素进入了制造业生态化转型要素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技术密集型行业生态化转型所依赖的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类型具备差异性,传统制造业行业更多依赖于就业人数、固定资产等低技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高技术行业则对R&D人员、研发经费等高技术劳动和资本的依赖性更强。凭借高技术行业在先进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获取和掌控上升级要素禀赋优势、强化比较优势基础,并形成对传统行业的带动作用,是我国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关键。随后,考虑到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基于要素间的协同组合效应共同促进制造业生态化转型,构建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学习-验证-概化”三阶段决策规则挖掘技术,以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生态化转型为例,分析不同类型资源禀赋、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等关键要素对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协同作用机理。特别是揭示了究竟哪些关键要素、在何种协同组合关系下、以多大的驱动力度才能够促进更优等的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研究发现我国优等的制造业生态化转型案例主要呈现三类要素协同模式:(1)政府与市场互惠共生型,这其中要素市场发育与环境规制形成了二者双高强度下的协同驱动模式,表明政府与市场间的互惠之手而非替代关系是促进制造业生态化转型成功的关键;(2)自主技术创新与环境规制的协同驱动型,优等转型案例呈现自主技术创新与命令控制型或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双高强度协同作用,两类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3)投资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协同驱动型,优等转型案例中资本发挥了对高水平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的支撑作用,投资规模和两类技术创新的双高强度协同作用同样促进了成功的制造业生态化转型。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较高要素市场发育度,较强投资规模以及较低自然资源禀赋程度分别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优等制造业生态化转型中要素协同模式的核心特征。最后,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研究了制造业生态化转型要素配置优化。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集成的回归树模型并结合函数估计的偏依赖关系,一方面,基于不同区域制造业行业受要素禀赋约束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性,识别出区域制造业行业中要素利用及生产效率较高的林冠层行业、要素利用及生产效率较低的灌木层行业、要素并未过多投入的草本层行业。根据要素从低生产率行业向高生产率行业流动能够促进整体生产效率提升的要素流动效应,对要素配置的方向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识别要素动态变化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不同要素的偏依赖关系,确定最大边际效益下要素协同配置的最优均衡条件,在要素配置方向优化基础上对配置数量进行优化。综合要素流动效应和要素协同配置的均衡效应,分析制造业生态化转型的要素配置优化路径,结果表明: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区出现了较多的林冠层行业,东北三省和中西部地区部出现了较多的灌木层行业,北京、上海和海南因其第三产业发达,较多制造业行业成为不被区域重点发展的草本层行业。根据不同区域制造业行业要素禀赋约束下的转型发展状态,通过合理引导要素从区域内(间)灌木层行业流向林冠层行业,促进制造业生态化转型整体效率提升,并在此基础上,调控关键要素的投入量,使其位于要素配置的最优均衡区间以促进要素边际效应的发挥。综合要素流动效应和要素协同配置均衡效应进行要素配置优化,以共同促进制造业生态化转型。
其他文献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勇于自我革命,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切实做
期刊
抑制控制能力是个体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调整、改变或者克制冲动、欲望和习惯反应的过程。抑制控制能力被认为是大脑和身体健康必备的技能,对个体心理发展、认知、学业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个体长期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影响着个体能够选择的物质资源和社会机会,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感知来自高社会阶层的外群体威胁会使个体消耗心理认知资源,导致执行控制功能下降。但是,国内关于现实群际威胁与
学位
自尊或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做很多事以提高自己的自我价值感。而近来的研究者发现自我价值感权变的领域比自尊水平的高低更能影响到某些事情对个人的情绪体验、自我感知等。自我价值感权变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满足了什么要求或是做到了什么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即是一种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它可能取决于满足社会某种标准或期望的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则可能来自如外貌、学术能力、他人认可、竞争、家人支持及美德
学位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旧产业改造升级,逐渐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钢铁产业受到重创,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面临着多年未曾遭遇的困境。在巨大的经济转变形势之下,大部分以钢铁为主营业务的国企均面临着效益大幅降低及高额负债的困境,其企业员工也从人人羡慕的高薪职业到如今面临减薪裁员的危机,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较差,情感承诺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国企的管理者们。依恋理论运用于组织行为学领域作为近年来的一个
学位
学位
感觉寻求是个体寻求变化的、奇异的和复杂的感觉或体验的一种人格特质。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时,为有效减轻压力的影响而有目的地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如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和幻想等。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决定因素,感觉寻求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偏爱的应对方式。手机依赖指个体无法控制使用手机,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一定损害的依
学位
以“圆的垂径定理”为例,通过对教学案例剖析与反思,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期刊
心理距离是用于刻画社会中个人之间情感亲密度、关系紧密度的抽象概念,反映了基于社会变量或社会网络的相似性。在社会甚至战略互动中,它可以被定义为参与者间的熟悉程度或亲密程度。人际协同是在社交互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相互协调(即同步)彼此的注意力,行动,感觉和精神状态,以一致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以往的研究发现人际协同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情感共享和社会理解,促进社会凝聚力,通过加强群体之间的社会依恋来促进
学位
家庭是个体成长生活的主要阵地,是幼儿逐步社会化的过渡场所,因此,家庭教育是构建“科学衔接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要求,从明确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职责,强化家长主体责任意识;细化家庭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实现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整合建设幼小衔接家庭教育资源,夯实家庭教育的保障性等方面,探索家庭幼小衔接教育职能的实现。
期刊
整体性教学模式作为数学教学中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经验及学习习惯,通过层级问题的设置及教学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完善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