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的话语构建 ——以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为例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soft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来说,国家安全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且不受威胁的状态。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国面临着严峻的威胁挑战,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更是在国际和国家安全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关于美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最权威文件,它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其国家安全观和政策。国内外学者通常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历届《报告》。本文以文化话语研究为理论,聚焦美国国家安全观,全面解读其在2017年《报告》中的话语构建。该理论提出,话语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人们运用语言或其他手段进行带有某种目的的文化交际活动。为此,本文将《报告》看作美国与其国民及国际世界间的交际活动,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目的和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阐释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观。总体来说,当今美国国家安全观和别国相比,以自我为中心、颇具优越感,体现出美国的霸权思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美国第一”战略;(2)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制造敌人;(3)以武力威胁的方式炫耀军事和经济实力。《报告》表述简洁,采用大量的话语策略来构建美国国家安全观,包括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武力威胁、散播恐惧、重复、自夸、强调、定义、分类、臆断、对比、夸张、贬义修饰、侵略性用语和模糊表达等。通过这样的话语构建,特朗普政府试图达到以下目的:(1)获取各政治力量和民众的支持,并使其对别国的进攻策略合法化;(2)通过威慑敌人和潜在威胁来增强其安全感;(3)强调其领导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为进一步揭示美国国家安全观的特点,本文从文化角度将其和中国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极其不同:中国重视“和”文化,因而其国家安全观强调和谐,避免冲突;而美国强调个人主义、使命观和尚武精神,所以其国家安全观追求霸权,更具进攻性。从历史角度出发,本文将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观和小布什及奥巴马政府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特别重视“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绝对安全,相比价值观而言更关注利益,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军事和经济安全问题上。除文化、历史因素外,特定的国际环境也影响了美国国家安全观的形成。面对当今国际力量多极化的形势和日益复杂而广泛的威胁,美国极力追求自身的绝对安全。此外,特朗普总统的自恋型人格和他曾经的从商经历都对美国国家安全观的构建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安全观的话语构建,揭示其隐含在文本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阐释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观,将有助于认识当今美国政府的性质,进而深入理解其国家安全的本质。
其他文献
在《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以下简称《标准框架》)中有关国家海关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引申出了“经认证经营者”(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简称AEO)互认制度,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便利当地企业和促进贸易便利化。中国海关结合中国贸易的实际,于2017年牵头起草了世界海关组织《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实施指南》,该指南对推动AEO互认制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标准框
研究方法对于学术成果的发现和新理论的提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翻译是不同语言的学术成果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因此,翻译原文选自米尔德瑞德·帕顿与米歇尔·纽哈特联合编著的《研究方法解析》第一章,全面介绍了各类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的定义概念、实验方法以及应用。由于复合句频繁地出现在源语语言中,因此复合句的翻译策略剖析是本报告的重点内容。在源语文本中,复合句多为定语从句、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因此在本
健康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当健康的地位在人们的眼中熠熠生辉的时候,医疗事业是世界健康上升的阳光,很多人开始深深扎根于中医研究。作为一名中国人,作者对中医文化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中医学是一门融合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包括哲学、科学、生物学等等。中医学中包含很多经典的中国文化,其中的宝贵内涵对于大自然和人类身体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逐渐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带来健康。因此
本篇报告的研究对象为笔者英译《金融四十人论坛月报》的翻译实践。实践中的源文本为金融论述文。该类文章兼具金融类文本的专业性,以及论述文要求叙述清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专业术语的使用,论述过程统一、连贯、重点明晰。而由于实践中的源文本由演讲转写而得,又使源文本具有口语特征,使翻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论辩理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由马尔科姆·威廉姆斯(Malcolm Williams)提出,吸纳了论辩图式
当代绘画在面貌上和观念上都与之前的绘画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西方而言在观念艺术发生之初,绘画便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诸如摄影、影像、现成品、装置、行为等;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信息的快速交流与发展,文化的多元化更是打破了绘画的单一标准,当代绘画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艺术家的自身认知和感受,而这些自身认知便来源于艺术家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下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个体经验的不同也造就了当代绘画的不同面貌。
翻译实践过程通常被喻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一比喻折射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得不思考的一大问题:译文究竟应在多大程度上贴近原文?换言之,译者需要在翻译实践中展现何种程度的自由?从职业角度看,译者固然享有自由,但不能超越规矩,译者所彰显的必是负责任的自由。这就意味着译者要自觉端正自身的翻译伦理观,严格遵守翻译职业准则。唯有如此,译者方能更好地把握译文与原文的距离。新闻编译作为一种非文学翻译实践,要求编
本篇论文为口译实践报告,主要内容为分析笔者在“暴力与恐怖主义:阿拉伯伊斯兰思想的解读”讲座上的口译,口译形式为交替传译。讲座人艾哈迈德·布基里教授,是国际伊斯兰思想和伊斯兰文明专家,在世界文明对话、暴力活动与极端恐怖主义思想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将结合释意理论对此次口译表现进行分析。释意理论又称为“达意理论”,由法国著名的翻译学家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于1968年提出。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是交际
沉浸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社会中各种电子媒介充斥着其概念。从影院到VR,沉浸技术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机制与思维逻辑。绘画在众多新媒介艺术的沉浸性效果的面前显得式微苍白,影像成为人们认知和模仿的对象,绘画的内容形式上也深受其影响。在此语境下,合理地运用新时代的技术带来的新视角不失为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一个契机。因此,选择新媒体领域中的热门理论来热场渐渐冷落边缘的绘画,将沉浸性的概念引入对绘画的分析,以经
此次英译汉翻译实践的原文本节选自2012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nguage Functions Revisited(《语言功能回顾》)一书的第7-50页,节选部分主要围绕构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欧框》)的理论基础以及“能做表达”作为指导目标等内容展开。文本类型为典型的学术类文本,具有内容科学、严谨、专业,句式复杂、长难句较多,语言较抽象等特点。基于翻译模因论,译者本着强势模因、
钱大昕,清乾隆时期学术之集大成者,被公称为“一代儒宗”,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熟竹汀居士,江苏嘉定人。前人之于钱大昕的研究,或是泛泛论其生平,或是只择其一面而论。谈到钱大昕的书法,我们看到的多是其收藏的大量碑板拓片,遂前人单从这一角度出发,普遍认为大昕只专“碑学”,书学观片面局限。然结合其生平与书学之路做研究,笔者认为并非如此。钱大昕可谓是清代“碑帖融合”论的奠基人,他对待事物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