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柔性电极阵列微电流刺激的虚拟触觉反馈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k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触觉反馈技术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遥感操作、游戏、医疗等方面触觉反馈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在各种触觉再现方法中,电触觉由于刺激灵活、实现装置简单、脉冲参数精确可控等特点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基于微电流刺激的虚拟触觉反馈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电触觉研究中采用的刺激电极大多为表面式单电极,在电刺激过程中随着受试者刺激部位姿态的改变,表面电极与刺激靶点间易产生相对移动现象,影响刺激效果;(2)当前基于神经元的电生理研究,较多分析脉冲类型对刺激响应的影响,较少针对详细的脉冲参数与神经纤维刺激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3)目前开展的电触觉反馈研究,大多针对相关模型的刺激函数和刺激模式进行定性分析,忽略了对电生理触感分级实验的量化评估方式进行研究。本文将针对上述关键问题开展研究:(1)针对电刺激过程中刺激靶点移动的问题,设计一个同时由多个电极触点组成的柔性电极阵列,通过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多个通道的刺激脉冲,改变激活的电极触点,实现刺激位置以及刺激范围的动态调整,对比相关文献所使用的刺激电极,在改进刺激选择性和控制能力方面都具有优越性能。实验表明大、小电极触点尺寸分在12-14mm、7-9mm内,电极间距在2-6mm内时,刺激的准确性最优。(2)在神经元电生理研究中,针对模型分析的局限性,基于神经纤维传导模型,对电脉冲参数与神经纤维刺激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选用三种不同波形脉冲,设计多组同一波形下不同脉冲参数刺激的对比实验。相比于其他文献,本文对神经纤维刺激响应情况的分析更加全面细致。(3)提出皮肤神经电刺激模型,基于该模型刺激函数进行仿真实验并确定电流参数,设计电生理触感分级实验。针对评估方式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电生理触感分级实验的定量评价方法,对不同刺激模式下皮肤感受器的实际再现效果进行量化评估。该评估方法对Meissner触觉小体与Merkel触盘的量化评估结果都与仿真结果一致,达到的良好的评估效果。本文通过结合神经元电生理机制与动作电位理论开展了电触觉刺激研究工作,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人体皮肤电刺激模型并设计电触觉生理实验,为基于电刺激的触觉反馈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土壤中95%以上的氮是以有机氮形态存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利用,只有通过矿化作用转化为有效氮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是衡量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表征,
哮喘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呼吸道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Th1及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失衡。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作
恶性肿瘤难以完全治愈及发生复发转移的一个的重要原因是:长时间存在的休眠肿瘤细胞,肿瘤的免疫逃逸现象又是造成肿瘤难以治疗的原因.所以,休眠的肿瘤细胞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是
目的: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错误折叠蛋白进行降解的重要过程,在癌症细胞中尤为活跃。在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Z中,由于癌细胞无限增殖的特性,细胞长期处
目的:对比手术中不同分离难易程度脑膜瘤的T2低信号边缘(HSL)、可强化的T2边缘高信号等边缘信号特征及其他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它们在预测脑膜瘤手术中分离难易程度的价值。方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WHOⅠ、Ⅱ级脑膜瘤的磁共振(MRI)影像学征象及孕激素受体PR、内皮细胞标记CD34和增殖标记抗原Ki67的表达与脑膜瘤MRI征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脑膜瘤WHOⅠ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全球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绝大多数AD为散发型,少数有AD 阳性家族史的称作家族型AD(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AD核心
血管破损后发生的血小板凝血与白细胞炎症反应过程,涉及到血小板的黏附、活化、聚集及其与白细胞相互作用等血流动力学环境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循环的血小板通过黏附分子的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降低,而以果树、蔬菜等为主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园艺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陕西秦岭北麓的周至、
目前关于固体表面浸润性的工作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对于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研究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所报道的这些水下超亲气或者超疏气的表面已经在很多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例如超亲气电极、超疏气电极、气泡的定向运输以及气体的收集等等。但是这些工作往往局限于控制单一表面浸润性的研究,能够实现智能调控的材料还很少。因此,在本论文中提出通过智能修饰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在固体表面上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