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征缺陷控制的氧化还原半反应活性位匹配构建及CO2光催化转化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s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化石能源过度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约定在2050年前将全球温度变化控制在1.5°C以下,并大力发展CO2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受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启发,研究者们开发出了光催化CO2还原与水或生物质氧化耦合的人工光合作用体系,将CO2还原为CO、甲烷、甲醇、乙烷及乙醇等化合物。尽管该过程利用绿色清洁的光能作为驱动能量,被认为是CO2减排及综合利用的潜在绿色途径,但目前存在催化效率低以及产物选择性难以控制的问题。由于该过程涉及到还原-氧化两个半反应过程,因此合理设计并构筑水/生物质氧化及CO2还原优势活性位并发挥两者的协同催化作用,是实现人工光合作用体系性能强化的关键。本论文以传统人工光合作用(CO2还原-H2O氧化)及新型人工光合作用(CO2还原-甘油氧化)耦合反应为研究目标,围绕金属/Ti O2和金属/层状双羟基氢氧化物(LDHs)光催化材料,开展了金属分散结构及半导体缺陷结构的设计与控制研究,揭示了金属及缺陷位点结构对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反应物和中间体吸附活化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反应路径影响规律,可控构建了CO2还原与水或甘油氧化半反应优势活性位,显著提升了半反应速率及耦合效率,并在分子和原子尺度上揭示了耦合过程中还原-氧化半反应优势位点间协同匹配的作用机制。(1)在光催化CO2还原-H2O氧化反应中,以提升CO2还原反应效率为目标,在Ti O2表面引入氧空位缺陷并负载Au@Pd纳米颗粒,通过载体氧空位和核壳结构Au@Pd的协同,实现了催化性能的强化。球差较正HAADF-STEM、EDS和CO-FTIR等表征证实了双金属颗粒是典型的核壳结构,表面以Pd原子为主,壳层厚度约1 nm,内核为Au颗粒;EPR和XPS表征显示Ti O2载体经氢气还原处理后,表面氧空位缺陷浓度显著提高。由于氧空位浓度的增加,H2O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力显著提升,从而提高了水氧化半反应的效率,并形成大量活性氢质子。随后,在Au@Pd纳米颗粒的协同下,活性氢被有效地用于CO2还原,提高了还原端半反应的效率。通过Au@Pd与氧空位位点比例的优化,Au1Pd2-15%-Ti O2催化剂获得了26.32μmol/(g·h)的CH4产率,电子选择性达96%。结合CO2-TPD、CO2-FTIR以及系列探针分子辅助的原位FTIR手段识别了CO2及活性氢的活化位点及吸附类型,证实了Au@Pd纳米颗粒表面吸附物种Au@Pd-CO2·-和Au@Pd-H是发挥氧化和还原半反应之间协同匹配的关键,从而提升了CO2还原为CH4的效率。(2)在光催化CO2还原与H2O氧化反应中,以控制CO2还原端的选择性为目标,可控构筑了由LDHs金属空位缺陷锚定的Pt单原子催化剂,并利用光生电子的原位诱导作用,实现了Pt单原子电子结构的调控,驱动了反应中间体CO的吸附活化,调控了CO2还原制CH4和C2H6的选择性。将具有光响应能力的Zn2+、Ni2+和Ti4+同时引入层板,制备了LDHs二维光催化材料;采用液相刻蚀法,将层板表面Zn2+离子选择性溶解后,利用所形成的金属空位的锚定作用,获得了单原子Pt/Zn Ni Ti-LDHs催化剂。EXAFS表征结果显示刻蚀后LDHs层板离子的金属-金属配位数有所减少,证实了载体表面金属空位缺陷的形成。XPS、XANES和EXAFS表征进一步证实了Pt与金属空位缺陷间存在较强的电子相互作用,并通过Pt-O和Pt-Ti配位形成Pt单原子结构。结合原位CO-FTIR和XANES表征对比黑暗和光照条件下Pt单原子价态的变化,揭示了光生电子对Pt单原子电子结构的诱导作用,并通过控制光生电子浓度选择性地构筑了富电子Pt2+单原子和接近0价的Ptδ+单原子。结合催化性能与系列原位光谱表征发现,单原子Pt的电子结构对光催化CO2还原反应碳氢化合物的选择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低价态Ptδ+单原子活化中间产物CO后经*OCH3中间体直接加氢生成CH4,而高价态Pt单原子可与相邻的LDHs载体表面金属离子位点协同,开启碳碳耦合路径,从而经*OC=COH和*OCH2CH3中间体还原为C2H6。(3)在光催化CO2还原与甘油氧化耦合反应中,利用LDHs二维材料层板金属离子和羟基可以分别捕获光生电子和空穴,提供耦合反应所需的还原和氧化半反应活性位点,以及LDHs层间对CO32-具有较高亲和力,可在水溶液里将空气中CO2捕获并以CO32-形式储存的特点,设计构筑了CO32-型LDHs材料,在其表面负载Pt单原子后,构建了兼具CO2捕获-原位转化并耦合甘油氧化能力的Pt/Mg2+Fe3+-LDHs纳米反应器。进一步利用LDHs层板堆叠程度的可调控性,通过减小LDHs层板厚度,提高了层间预富集的CO32-的利用率,同时诱导层板形成丰富的氧空位缺陷,促使部分Fe3+还原形成Fe2+,实现了光驱动CO2还原和甘油氧化耦合反应的性能强化。采用AFM、XPS、EPR和EXAFS、TG-MS表征揭示了Mg Fe-LDHs厚度对表面氧空位浓度及层间CO32-含量的影响。当LDHs厚度由5nm减少至2 nm时,层板离子的金属-氧配位数显著减少,氧空位缺陷浓度显著提升,并诱导部分Fe3+向Fe2+转变;尽管超薄LDHs的层间阴离子储存含量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其层内空间的开放程度增加,使得层间CO32-利用率有所提高。采用球差较正HAADF-STEM在观察到Pt单原子的同时,结合CO-FTIR和XAFS表征证实了超薄LDHs表面氧空位通过Pt-O和Pt-Fe配位锚定Pt,并诱导Pt单原子形成富电子结构。在明晰了纳米反应器的结构后,采用DFT计算和原位光谱相结合的手段,提出了耦合反应可能的机理:在光照条件下,甘油分子的仲羟基被LDHs层板羟基活化后,在光生空穴的辅助下甘油分子的仲羟基及其相邻位置的C-H键发生脱氢,形成二羟基丙酮(DHA)和活性氢,DHA进一步异构化形成乳酸。随后,在活性氢和光生电子的参与下,被层板中Fe2+活化的层间碳酸根被还原产生CO,并在Ptδ+单原子处加氢生成CH4,完成光催化耦合反应。更为重要的是,同位素标记的原位FTIR和催化性能证实Pt/富氧空位Mg Fe-LDHs纳米反应器在反应后可继续捕获空气中CO2以补充反应消耗掉的层间CO32-,表现出较好的重复使用性。由此可见,将CO2捕获与光催化CO2还原和甘油氧化耦合过程的集成,还实现了CCUS过程的创新。
其他文献
复杂工业过程调度方法是制造科学、自动化和工业工程等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是提高我国大中型企业生产调度水平和确保企业生产过程高效运行、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企业通过高效的优化调度,可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制造业正向大规模、多批次、小批量的定制生产模式转型,制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发生概率随之增加,依据机理建立精确数学模
学位
航空航天器、大型望远镜、加速器等高端装备的制造,对大型构件的形貌、尺寸、位置和姿态等三维几何参量精密测量的需求日益提高。现有测量设备的测量模式、测量精度已不能满足大型构件三维几何参量精密测量的需求,迫切需要研发大型构件三维几何参量精密测量仪,满足大型构件三维几何参量高精度测量的需求。被测目标的位姿估计是大型构件三维几何参量精密测量仪快速、准确瞄准关键测量点的基础,准确的位姿估计能够有效提高测量的精
学位
为得到香菇酶解肽的活性炭脱色最佳工艺,以脱色率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保持率及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选取活性炭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进行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进一步对香菇酶解肽的活性炭脱色最佳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香菇酶解肽的最佳活性炭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每100 mL 15 g、脱色时间 40 min、脱色温度 50 ℃。在该条件下获得的酶解肽脱色率为80.5%,α-葡萄糖苷酶抑制
期刊
迭代学习控制作为一种智能控制策略,广泛应用于多自主体系统中。通常,迭代学习控制的控制目标是使得系统中的各个自主体通过交互和协同,从而在有限批次内跟踪上完整的参考轨迹。然而,在一些多自主体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例如多机械臂拾取放置重物过程、无人机群的空间位置移动及卫星定位等,只有参考轨迹的部分点位需要跟踪,这就是所谓的点对点迭代学习控制。与一般迭代学习控制相比,点对点迭代学习控制可以充分利用非选取跟踪点
学位
网络安全问题现如今已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控制系统在保证传统的控制性能之外还需要应对恶意对手所发起的网络攻击。网络攻击下的控制系统的安全与稳定不能仅依赖计算机领域中的通信协议或加密技术。从控制论的角度分析并应对网络攻击则是系统稳定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分布式系统中通过信号测量、信息互通的方式整合多个子系统,其实现方式大量依赖于网络通信。大量的网络通信中则更容易存在薄弱环节,因而分布式系统更容易
学位
非特异性腰痛(NLBP)是以腰臀部疼痛为主,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的一种异质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本病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影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国传承几千年的治病方式,在古代就有不少医家对腰痛有着独特的治疗理念。笔者检索近5年中医外治法治疗NLBP的文献,发现针刺、艾灸、推拿、中药外敷、拔罐等方法在临床上均有着显著的疗效,且简便易行、刺激性小、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
期刊
以苦胆草多糖的脱色为目的,活性炭为脱色材料,苦胆草多糖溶液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设计下,分别考察时间、温度、活性炭使用量的脱色效果和多糖保留情况,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试验,由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构成的综合评分Y观察3个自变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脱色工艺组合。结果:在0.3 g/30 m L、温度45.2℃、时间50 min的条件下,多糖平均脱色率为80.49%,多糖
期刊
芥子气(HD)因用于战争而臭名昭著,持久的毒性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至今尚无特效抗毒药物。销毁大量储存的HD对维护民众及环境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很久以来,大量分子尺寸较小的多金属氧簇(POMs)被用作氧化降解HD及其模拟物的催化剂。它们在有机溶剂中虽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但降解过程中面临活性位点暴露不足及有机溶剂价格高昂、污染环境的困境。基于Keplerate型纳米多金属氧簇表面积较大的
学位
报纸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中也都已经开始加大对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互联网时代,我国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变革与优化,“互联网+”教学模式也已经在教育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其中“互联网+”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应用实现了学科的精准教学,有效提高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但是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精准教学措施还有待完善。因此,文中针对“互联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