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主体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h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门综合性、跨门类的学科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中西方传统译论中,都有一定的美学思想的体现,它使我们意识到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改写或信息转换,还是一种审美再现的过程。在美学中,审美主体是指进行审美活动的人;就翻译而言,审美主体一般指译者及译文读者。鉴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枢纽地位,本文研究的翻译审美主体是译者,其任务包括对原语(审美客体)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对原语中审美信息的再现或创造。翻译审美主体具有双重属性——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确切地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审美客体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制约,在翻译的方寸之地举步维艰。但另一方面,只要他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将客观制约性加以抑制,翻译仍可称为得心应手的创造性活动。而翻译主观能动性之发挥,取决于审美主体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前结构(包括生活阅历、智能水平、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等)。著名翻译家张谷若先生一生致力于英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其译作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等,尤以哈代译作著称,被称为“哈代专家”。本文在翻译审美主体这一理论框架内,从张谷若先生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谈起,解读张先生的翻译审美理想(其对翻译所持的见解、主张等),并以他对哈代作品的翻译实践为主要内容,具体探讨译者如何达到与原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视野融合,实现对原文的审美把握和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再现。本文旨在通过名家翻译活动为个例研究,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前结构和翻译审美理想对译文最终的品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期使读者对翻译审美主体这一术语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并期望文学翻译工作者能够以踏踏实实的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使文学翻译达到最佳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条件、特征及其所特有的错位与失衡。作者认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在面临外部现代性挑战的情况下强行启动的。在它的初级阶段,政府充当着现代化
随着汽车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和全球石油资源储量的日益减少,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汽车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以减轻大气污染和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其中,发展天然气汽车(NGV)就是解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L. Selinker1969年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提出来的。1972年Selinker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正式提出该术语。我们
由于不同文化所提供的语用预设常会造成理解上的失误,近20年来,国内外很多语用学家在这个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但纵观这些学者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对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的理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题中之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一系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正向着综合化、高速化和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通信网中,存在多种通信标准,这就对通信设备的兼容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软件无线电(S
我国教师的职业教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高等师范教育、上岗前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起步较晚,科学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师资培训工作直到20世
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创手术的发展以及医院对外科手术机器人的需求。通过了解国际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以及应用,结合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市场现状,重点介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
本文在语料库中较全面的考察了汉语中的NP(对象)+V+起来+AP句,对该句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和相对全面的认识。本文的第一章根据句中AP的语义指向和NP的语义角色对句式作了分类,
严复和庞德是东西方翻译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翻译作品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因为这其中隐含着一个深刻的悖论:一方面他们的译作融入了较多的创作性成分,与源语文本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