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体质督灸干预的影响研究及红外热成像特征分析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3052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督灸对阳虚体质人群的干预效果,探讨督灸对阳虚体质人群的效应影响,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阳虚体质人群红外热成像特征及督灸干预后的影响。
  方法:
  依照随机对照原则,临床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体质者,随机分为宣教对照组与督灸试验组,宣教对照组给予养生宣教方案干预,督灸试验组给予督灸配合养生宣教方案干预,共干预两个疗程。同时,随机选取30例平和体质者作为平和对照组,三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一个疗程后七天(即第二个疗程干预前)及两个疗程结束后七天进行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宣教对照组与督灸试验组,分别记录阳虚质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
  结果:
  1.干预效果分析
  (1)组内比较:督灸试验组和宣教对照组干预后阳虚体质转化分均低于干预前,SF-36生活质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间比较:①干预前,督灸试验组和宣教对照组的阳虚体质转化分、SF-36生活质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八周,督灸试验组阳虚体质转化分低于宣教对照组,SF-36生活质量表评分高于宣教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疗效比较:督灸试验组总有效率92.86%,宣教对照组总有效率58.6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督灸试验组疗效更佳。
  2.红外热成像特征分析
  (1)组内比较:①督灸试验组:干预四周面颊和脊柱热代谢△T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八周腹部和上肢外侧热代谢△T高于干预四周,面颊、腹部、脊柱和上肢外侧热代谢△T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宣教对照组:干预八周面颊热代谢△T均高于干预四周和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平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四周和八周各区域热代谢△T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间比较:①督灸试验组与平和对照组:督灸试验组干预前面颊、腹部、脊柱、四肢外侧热代谢△T低于平和对照组,干预四周腹部、四肢外侧热代谢△T低于平和对照组,干预八周下肢外侧热代谢△T低于平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督灸试验组与宣教对照组:督灸试验组干预四周脊柱、面颊热代谢△T高于宣教对照组,干预八周腹部、脊柱和上肢外侧热代谢△T高于宣教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宣教对照组与平和对照组:宣教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四周面颊、腹部、脊柱和四肢外侧热代谢△T低于平和对照组,干预八周腹部、脊柱和四肢外侧热代谢△T低于平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督灸能有效改善阳虚体质偏颇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养生宣教方案干预。
  2.阳虚体质红外热成像特征大致为:脊柱、面颊、四肢外侧区域热代谢偏低;在胸腹部呈现腹部热代谢低于胸部,腹部的表现特征是上腹部热代谢低于下腹部。
  3.督灸干预阳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动态规律为:热成像变化由脊柱向四周扩散。具体而言:脊柱热成像最先变化,然后面部热成像改变,随着督灸的渗透作用会使腹部热成像接着改变,最后随着全身经络的循行四肢热成像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并比较穴位埋线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穴位埋线法的治疗机理,为临床治疗该病症提供新思路,开拓新方法。  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受试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6例。将偏头痛的症状体征、伴随状况及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进行量化评分,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评分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疗效分析:西医临床
目的:通过观察运动灸配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运动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简、便、效、廉、的方法,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济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
目的:通过观察局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一步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案。  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局部针刺运动疗法后再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20次,在治疗前后采用腰椎JOA
目的: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管床病变数量与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  方法:设计为横断面研究的现况调查,入选2019年3月至12月山东省中医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血瘀证患者158例,以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单血管床组(n=112)和双血管床组(n=46),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相关分析,探讨两组间血瘀证积分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双血管床组的血瘀证
目的:通过观察改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西药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肝经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探寻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纳入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改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两组西药用量相同,治疗疗程
目的:观察腹部十字灸疗法治疗脾虚型经行泄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防治经行泄泻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外治方法和临床依据。  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脾虚型经行泄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腹部十字灸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并随访1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各疗程及随访期的泄泻中医症状评分变化、月经情况评分变化和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评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祛瘀生新针灸法治疗血瘀质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干预本病提供有效的新方法和思路。  方法:将66例血瘀质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运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3例)。治疗组(祛瘀生新针灸组)选用针刺血海穴、膈俞穴、足三里穴,联合梅花针叩刺及艾条灸治疗翳风穴、牵正穴及其周围皮肤;对照组选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祛瘀生新针灸组及常规针刺组各治疗3个疗程。通过中医
目的:观察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及对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和分子机制。  方法:1.临床研究:将84例T2DM证属“湿热困脾”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治疗组在服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健脾消渴方,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0天。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C、TG、LDL-C
学位
目的:通过对王小平教授诊治胃脘痛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病例研究,归纳总结临床辨治思路及用药规律。  方法:本次研究,收集选取来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王小平教授门诊的患者,将门诊搜集筛选出的60例导师诊治胃脘痛伴焦虑状态临床验案的原始病例资料,用Word2017录入保存到计算机中,用Excel2017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规范化后,用SPSS25.0对资料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系统
学位
目的:本研究观察电针与普通针刺法治疗突发性耳聋(肝胆火盛型)患者听阈水平及临床症候的影响,并进行疗效差异比较,为临床电针治疗肝胆火盛型突发性耳聋提供一种治疗思路与方法。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肝胆火盛型突发性耳聋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分别给予电针和普通针刺法干预。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阈水平、中医各症候量化评分及分级结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