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是指中小学语文教育主体需要与满足其需要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范畴,受主观因素影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认识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诉求表现出来。并且,一切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都是特定价值取向下的产物,因而造成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出现偏误的原因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对各种价值取向缺乏科学评价而致使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认识出了问题。因此,从价值视角认识中小学语文教育成为必要,不仅要客观认识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关系,还要推动形成正确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本文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演变历程出发,探索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以揭示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误,进而试图建立一套科学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以避免在各种主观倾向影响下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产生错误认识。第一章在概述中小学语文教育演进历程中发现古代中小学语文教育以儒家伦理教化为取向,现代中小学语文教育受制于政局多变的时代环境而长期以政治思想为取向,发展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时则出现了注重科学理性的工具主义取向和强调人文素养的人文性取向。第二章分析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偏误背后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偏误具体反映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小学语文研究这三个活动领域,也分别体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目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和中小学语文教育方法这三个方面。而造成中小学语文教育目的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作为社会思想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干扰、只有教学实践而无课程意识以及语文教育活动一贯凭借直觉推动而非依靠科学理论推进;导致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出现偏误的关键原因在于长期脱离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是什么”经常由行政职权来决定;致使中小学语文教育方法出现偏误的原因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方法论体系缺失,一切中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展开完全只是为了应对语文教育实践之需而从无科学的方法论证之举。第三章建立中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以达到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分别通过中小学语文研究评价标准、中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标准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来确保对中小学语文研究领域、中小学语文课程领域和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最终以正确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各个活动领域的发展。
其他文献
先秦史传散文中散落着众多的语怪现象,以其丰富多彩的类型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先秦时期文学的多姿风貌。在《左传》中充斥着大量的鬼神、卜筮、占梦故事,展现了原始社
目的:系统评价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2018年10月31日前已发表的全部有关中医药化痰通络法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
质量作为电能商品化属性的两大特征之一,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和重视。随着全社会对电网电能质量关注,获取电能质量数据,实时掌握电能质量状况,分析其影响程度和发展规律,已然成
以某大膨胀比的最大推力喷管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在分离状态下的气动响应性能。利用有限体积二阶迎风插值格式及SA湍流模型,结合二层增强型壁面函数,分析喷管内部的流动状态,详细讨
非线性泛函分析是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包括拓扑度理论、半序方法、变分方法等诸多内容.处理各类非线性的实际问题时,主要是处理相应的非线性的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基于位置感知应用的需求激增,例如医院、机场、大型商场等实际场景下的定位和导引。而随着Wi Fi基础设施的广泛部署,基于Wi Fi的指纹定位技术成为最有前景的定位技术之一。原因在于,一方面,基于Wi Fi的指纹定位技术在视距(Line-of-sight,LOS)或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环境都能工作,因此更适用于实际复杂的室内环境。另一方
目的:观察自噬相关蛋白MAP1LC3和增殖抗原Ki-67在hrHPV阳性的早期鳞癌、HSIL及正常或诊断为非特异性炎症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初步分析MAP1LC3、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发展以及社会观念不断的更新,同时在素质教育观念改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培养高中生计算机学习能力开始引起关注。针对这一情况,对提高高中生计算机学习能
本学位论文运用锥上的不动点指数理论,紧向量场方程的解集连通理论和上下解方法研究了几类非线性一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主要工作如下:1.运用不动点指数理论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基础地位依然薄弱。“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的,是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