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CCR6遗传易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an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以肝内中小胆管的自身免疫损伤为主要特点。该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并且PBC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趋势。PB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家族聚集性、同卵双胞胎发病的高一致性支持遗传因素在 PBC 中的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结果也进一步确认了PBC具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人群之间PBC易感位点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同时也表明在中国汉族PBC人群中开展相关遗传学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寻找中国汉族 PBC 人群特异的遗传易感位点,本课题组针对中国汉族PBC人群,利用HumanOmniZhongHua-8芯片在1126例汉族PBC患者和4036例正常人对照中进行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于GWAS结果,CCR6基因上的多个SNP的显著性较高,P值小于1×10-5,且这些位点分为易感性位点和保护性位点两类。本课题将针对易感性位点,扩大样本量确认这些SNP是否是PBC的遗传易感位点。
  目的:基于中国汉族人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验证CCR6基因上的易感性SNP位点是否与中国汉族PBC显著相关,分析与PBC显著相关的SNP位点之间的连锁关系,确定主要的遗传易感位点。
  方法:1、依据PBC诊断标准,本课题共收集1456例PBC患者和3316例健康对照基因组DNA样品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2、采用TaqMan-MGB探针实时PCR法和Sanger测序法对验证样品进行基因分型。3、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 对SNP的分型结果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使用StataSE 12.0对GWAS阶段和验证阶段的合并数据进行Meta分析;使用Haploview 4.1和PLINK 1.9对与PBC显著相关的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对GWAS阶段的易感性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两组独立信号,分别选择标签SNP,第一组选择rs12529876,第二组选择rs4710181和rs6905911。此外,根据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CCR6双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CR6DNP)中的第一个SNP rs968334在中汉族人群中与第一组信号中的 rs2301436连锁,r2=0.70。将候选 SNP 位点在 1456例 PBC 病人和 3316 例对照样品中进行基因分型。基于 GWAS 结果选择的 3 个 SNP rs12529876(P=2.51×10-5,OR=1.22,95%CI=1.11-1.33)、rs4710181(P=4.41×10-3, OR=1.14,95%CI=1.04-1.25)、rs6905911(P=2.66×10-4,OR=1.18,95%CI=1.08-1.29)在验证阶段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和对照组间均具有显著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582例PBC病人和 7352例对照中rs12529876(P=5.59×10-9,OR=1.22,95%CI=1.14-1.30)和rs6905911(P=2.68×10-9,OR=1.22,95%CI=1.14-1.30)达到GWAS显著水平。CCR6DNP及其包含的两个SNP rs968334和rs117912866的病例-对照关联分析显示,rs968334(P=4.80×10-4,OR=1.25,95%CI=1.10-1.42)病例和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与PBC显著相关,但rs117912866(P=0.93,OR=1.01,95%CI=0.79-1.29)在两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rs4710181 与 rs6905911 连锁程度与GWAS阶段结果一致,r2=0.76,位于同一个分组。rs12529876与rs968334有一定连锁性,r2=0.66。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rs12529876和rs968334可以消除其他所有位点的显著性,是与PBC相关的主要遗传易感位点。
  结论:本研究验证了rs12529876、rs4710181、rs6905911和rs968334与中国汉族人群PBC显著相关,结合GWAS数据的Meta分析发现,rs12529876和rs6905911达到GWAS显著水平,确认 CCR6 基因是 PBC 的遗传易感基因。本研究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CCR6基因区域位点与PBC的关联性,并通过条件回归分析显示rs12529876和rs968334可以消除其他位点的显著性。后续分析将进一步寻找rs12529876和rs968334的功能性连锁SNP,为进一步研究CCR6基因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支持。
其他文献
虫霉目真菌能够在蚜虫种群中引发流行病,在蚜虫自然防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最为广泛分布的蚜虫专化病原真菌,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新蚜虫疠霉中存在一种革兰氏阴性内生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通过荧光原位杂交以及柯赫氏法则证实了与新蚜虫疠霉的共生关系,并且饲喂醋酸钙不动杆菌进入桃蚜体内能
学位
丰加霉素(Toyocamycin,TM)是核苷类抗生素家族的成员之一,其在植物病原真菌防治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和应用潜力。课题组前期筛选出一株丰加霉素生产菌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1628。丰加霉素由鸟苷三磷酸(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为前体通过多步反应合成。前期课题组利用核糖体工程获得一株高产丰加霉素的利福平
学位
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可以侵染菰(Zizania latifolia)使其茎基部膨大形成可食用的肉质茎——茭白。茭白是中国重要的水生蔬菜,广泛种植于长江流域以南,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研究发现菰黑粉菌是一种二态性真菌,存在酵母型和菌丝型的转换。菰黑粉菌的单倍体呈酵母型,它以芽殖的方式增殖,当两个具有不同遗传交配基因的酵母型单倍体菌株相互识别后会形成接合管并发生融合,从而形成
学位
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的注释和功能确认已成为生命科学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对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体-蛋白质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且对于研究疾病机制、发展预警、疾病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复杂基质中低丰度蛋白质的准确分析一直是蛋白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质谱成为复杂基质中低丰度蛋白质准确分析的利器。然而,复杂基质中低丰度蛋白质的分析极易受到其他高丰度
学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一种半翅目水稻专食性害虫。褐飞虱繁殖力强,种群发展速度快,对传统的化学杀虫剂或抗性水稻的适应力强,因此,其防治是目前水稻育种及害虫防治工作中的难题。自噬在维持细胞和有机体正常生理机能和应对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自噬相关基因干扰对褐飞虱的影响,分析其作为褐飞虱防治靶标的潜力,对褐飞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前期褐飞虱与不同水稻品种互
学位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现典型的低龄化趋势,使人类的健康问题受到严重影响,同时面临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目前的治疗药物均存在副作用,因此寻找具有降糖作用的天然产物作为治疗手段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普通小球藻蛋白质(Chlorella vulgaris protein,CVP)为研究对象,探究最佳提取方法及条件,测定体内外抗氧化活性,检测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探索抗氧化作用的可能机制,并对
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孕茭是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 P.Henn.)侵染茭白植株后茎部膨大形成病态器官的结果,菰黑粉菌以活体营养型方式寄生在茭白植株内。水杨酸(SA)合成及其信号传导可能是调节茭白植株与菰黑粉菌互作共生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SA相关激素外源处理,结合田间孕茭生产的调查分析,明确了SA对茭白孕茭生产的影响;结合植株
学位
肉类掺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同时还有可能引起伦理或宗教信仰等敏感问题。建立快速可靠的肉类真实性鉴定方法,可为规范市场秩序提供检测技术支撑,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狐狸、牛、羊、猪、鸭、驴和鼠肉以及模拟掺假样本为研究对象,结合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Cross-primer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CPA)和胶体金核酸试纸条检测技术,就DNA快速提取技术、设计封闭式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中国水稻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褐飞虱安全有效的防治,是当前褐飞虱防控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明确褐飞虱与其共生菌和病原菌之间的免疫互作机制,挖掘其中的关键功能基因以期利用是实现“以菌治虫”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离体培养的方法从褐飞虱体内分离鉴定了一株共生真菌,接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
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cv‘Hangbaiju’)是著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之一,花朵富含药理和营养成分。本研究以两个杭白菊主栽品种早小洋菊(C.morifolium cv.Zaoxiaoyangju)和晚小洋菊(C.morifolium cv.Wanxiaoyangju)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从营养生长至盛花期间5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