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利辛方言“V上/下”的语义分化及多功能性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jell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利辛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商阜片,语法特征上,尽管与北京话为代表的普通话有不少共通性,但也有其自身特点,显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
  本文以安徽利辛方言中“V上/下”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利辛方言中相关语料的搜集,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利辛方言“V上/下”,重点阐述其在语义与用法上异于普通话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在语义描写基础上尝试构制语义图模型,对其语义虚化途径做一定的构拟与预测,希望这一尝试为方言类型学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利辛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方言系属;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目前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重点等。
  第二、三章分别梳理了“V上”和“V下”的语义分化及语义特征,并对其主要句法表现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与普通话相较而言,利辛话“V上”和“V下”有其个性。利辛方言中的“V上”不能表示抽象位移,而在行为、动作完结义上相对凸显。此外,“V上来/上去”的义项则没普通话丰富,如“V上来/去”不能表示由一处向另一处移动的位移义。而利辛方言中的“V下/下来”,特别是“V下”没有普通话的义项多。具体体现在:“V下”表示“抽象位移”、“添加、凹陷、去除”等结果义在方言里基本不用,而且“V下”在方言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义项不是表趋向,而是表容纳;“V下来”没有表示“凹陷”的用法。
  第四章则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利辛方言中“上”类和“下”类趋向词的多功能性,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尝试构制了“V上/下”类结构的语义图模型和大概的语义虚化链。
  第五章结语,主要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存在的不足。
其他文献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重建更加合理的道德观念的道路上不断奋斗着。他试图通过微观方面对人的内在品质的重塑来走出困境。这显示出他的思想的特殊价值。麦金太尔本人的研究延绵半个多世纪,研究范围涉及政治学、宗教哲学、伦理学、社会哲学、哲学史等等领域。麦金太尔本人的研究著作数量庞大,国内外对麦金太尔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大多只是从德性伦理学家或者社群主义政治哲学家的角度去认
公海保护区是指任何通过法律程序或其他有效方式建立的,对影响和利用海洋环境和生态的人类活动进行管理和安排,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过程和生境的自然丰富度和恢复力,防止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特征丧失,使人类能够长期保护、恢复、合理利用、理解和享受世界海洋遗产和财产为主要目标,需较长期限显现其效果的,完全位于公海的特定海洋区域。  人类的公海活动日益增多,若不对公海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及演变和其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诊断为MDS的238患者,按WHO标准进行诊断分型。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采用骨髓细胞24小时培养法
作为一种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自其产生以来,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国内,都早已跨越了其文学研究领域,影响到包括法律、残疾人、国际恐怖主义、环保、旅游、电影、音乐、舞蹈甚至书籍出版史等等在内的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自18世纪以来,圣经研究在欧美经历了一个从历史批评、社会科学批评和文学批评以及文化研究等四种范式的转变过程,圣经也从一个宗教文本演变成为文学文本甚至文化文本,受到了文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女性主义、
本文所论,现代白话文不限于语体或文体,应该包括从主体到语言修辞,乃至单个的字词句式;同理,西语元素也不限于语言形式的元素,宗教精神、文化思潮、修辞方式都为中国作家吸收化用而成为他们文学作品中的元素。由欧化而化欧达到自我建构,其最大的语言文学成就便是现代白话文的成功。  五四白话文运动,不是偶然事件,它有其发生的渊源与历史背景。五四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最高潮部分。从晚清到民国之初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
1世纪,随着北属战争的爆发,大批中国人涌入越南,汉字也随之进入越南,慢慢成为古代越南人的通用文字。直到20世纪初,汉字在越南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汉字在越南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书籍记录方面,更是作为越南人创造喃字的基础,为越南文字的流传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曾有不少越南教育家编写了汉字教材。  本文主要研究越南汉学家黎烁、阮颉芝从1928年至1930年合写的一套汉语教材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是典型的形容词,汉语形容词具有充当状语的功能。然而并非所有的双音节形容词都能作状语。在能作状语的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中,其进入状位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本文考察了《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1991)中的857个双音节形容词,以大量的语料为基础,旨在考察状位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入位能力,并力求做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分别对状位形容词进行了解释。句法上,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考察形容词指称化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指称格式内部演化方式和语义特征的分析,找出汉语形容词在宾语位置指称化现象的特点,进而为汉语形容词指称化机制与动因找到事实和理论依据。  首先,文章全面系统的考察了现代汉语形容词宾语位置指称化的情况,从形式上将各指称格式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五种模式,分别是“V+A光杆模式”、“的+A情景化模式”、“M+A量
学位
形容词可以与前面的动词直接组合,构成粘合式述补结构,此时的形容词一般是结果补语。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形容词基本上都能作结果补语,而双音节形容词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充当结果补语。目前学界对于单音节形容词做结果补语的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但对于双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研究较少涉猎。双音节形容词也可以与前面的述语动词一起构成述补结构,表示不同的语义关系。述补结构在句子中表示的是一种复杂的致使情景,致事是致使事件
学位
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家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对于动补结构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是对动结式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形式上来看,动结式非常简洁,通常就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表结果的谓词性成分构成,但其内部的语义关系却复杂多样。动结式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语言现象。随着动结式研究的不断深入,动结式带宾语的现象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