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身份追寻:奈保尔作品《魔种》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叙事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奈保尔伟大的后殖民主义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出版了《半生》及《魔种》两部作品,然而作为其封笔之作的《魔种》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关注及好评,甚至有学者认为《魔种》是其败笔之作,因为在故事内容上与《半生》讲述同一个主人公威利的故事。而在叙事结构及写作手法上其辛辣讽刺的笔法和简短精炼的语言成为这部作品的亮点。《魔种》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半生》的姊妹篇,除了其叙述的故事具备关联性之外,它的作品主题也都围绕着寻根,“自我放逐”,失落迷茫等因素进行。主人公在进行了长期的“自我放逐”之后清醒的认识到,对于像他这种具有复杂背景的前殖民地人来说理想主义并不存在,一种固有不变的身份与他只是一种幻想。作者通过这部作品着力批判了帝国主义的虚伪和前殖民地人们在寻根过程中的迷茫与失落。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作家及作品以及中外学者对于这部作品的评论。通过两个专有词汇“身份”和“流放”的讲解分析使读者初步了解论文将要论述和分析的侧重点。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魔种》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切入进行理论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阐述了威利的两次“自我流放”。当他终于意识到在宗主国不可能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时他放弃了融入其中的念头,辗转多时威利终于回到非洲,这个他与妻子共同生活了17年的地方,在这里他试图安逸下来,但是慢慢他发现因为之前的英国经历,人们对他都倍加尊重和羡慕,威利在这种羡慕中失去自我,终日浑浑噩噩,无所事是。终于有一天,在妹妹的劝说下他来到德国,在这里他欣喜的发现妹妹已经完全成为另外一个人,如今的她讲着一口标准的德国口音,举手投足都像极了德国上层阶级。威利坚定的认为在这里他可以找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身份。在德国的日子威利终日游荡,经济上完全依赖妹妹,终于有一天,妹妹劝说他加入正在家乡印度进行的革命,像甘地那样拯救国家和百姓成为一名真正的民族英雄从中实现自我价值。听从了妹妹的建议威利重返印度,他失望的发现革命的最终受益人是这场革命的领导者们,他们为了一己私欲而发动的这场内战使威利成为彻头彻尾的牺牲者。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威利在多元文化的不断冲突中他试图努力寻求单一身份的行为必然是失败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指出:在后殖民地社会中前殖民地人们想要通过“自我流放”等方式寻跟找到唯一身份是不可能的,他们努力想摆脱前殖民地留在他们身上的影响,结果却发现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身份不会因为环境,文化的改变而改变。本文结论是:在后殖民环境中,前殖民地人民最终获得的是杂糅身份。
其他文献
围绕实时操作系统(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RTOS)来开发软件,并不总是需要很大的预算.工程师可以从免费的或者低价的RTOS包入手,其中有些还提供了开放的源代码.
美国热门电视剧《绝望的主妇》在中国有两个经典版本,一个是中央八台邀请专班制作、在电视上播出的配音版,一是由字幕爱好者完成、在网络上供下载的字幕版。前者收视率低下无以
本文具体介绍了TRT集中监控在炼铁高炉煤气的应用。探讨了TRT集中监控的技术方案、网络结构、系统配置,分析了集中监控的功能特点。五年来的应用结果表明,TRT集中监控提高了
公示语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语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关于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卓有成效,比如从关联理论、目的论、互文理论、或美学等角度研究公示语翻译。从
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所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位列第17位。当代美国批评家沃特·艾伦称她为仅次于福克纳的南方最出色的作家。近来
频次效应最早源自心理学,随后,它在二语习得领域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频次效应的相关理论后,越来越
在陈平的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她大量地使用平涂的方法来表达被其格式化的人群:一律西装革履,没有面目,举着红宝书,似乎在描绘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处理甚至让
拉丽塔·塔德米的《凯恩河》(2001)是一部描述1834到1936年间家族四代女性历史的小说。本文基于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观点,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酒店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代表,在国民经济的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翻译在中国对外宣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由权威机构中央编译局发布,代表国家立场,具有强烈的外交性质。其中政经用语由于极具中国特色,因此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