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气管哮喘长链非编码RNA差异表达谱的筛选及其功能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re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以下简称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球约有3.34亿哮喘患者[1]。近年来,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第三次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已经从十年前的1.97%上升到3.02%,儿童哮喘患病率增幅达到了54.1%[2]。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大约有1/3的哮喘儿童没有得到及时和明确的诊断,接近半数的儿童哮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出现肺功能的持续性损害[2]。因此,明确儿童哮喘的发生机制,寻找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意义重大。目前普遍认为,在环境因素刺激下,气道上皮细胞可以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形式参与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3,4]。如何调控支气管上皮细胞EMT过程、减轻气道重塑已成为哮喘防治的关注重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其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参与细胞内多种过程的调控,但却不能编码蛋白质[5]。与编码蛋白质的m RNA相比,它们的表达丰度一般较低,却具有高度保守的二级结构,以及更强的组织细胞类型特异性[6]。正由于这种特性,lncRNA成为了许多疾病诊断、判断预后的潜在的分子标记物,对于其功能机制的研究,则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靶点。目前已有研究对成人哮喘患者的全血样本或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测序分析,发现lncRNA在哮喘患者中存在差异表达,提示lncRNA可能从表观遗传角度,参与调控了成人哮喘的免疫、气道炎症等多种病理过程[7-11]。然而,对大多数哮喘相关的lncRNA的功能和临床意义的研究仍然有限。因此,分析lncRNA在儿童哮喘中的差异表达谱,寻找与儿童哮喘发病及疾病进展可能相关的lncRNA,将有可能为儿童哮喘的防治,减缓气道重塑的进程,防止肺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提供新的方向及治疗靶点。目的:建立儿童哮喘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表达谱及m RNAs表达谱,获得差异表达m RNAs的分子功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其富集的疾病通路信息。同时筛选并验证目标lncRNA在支气管上皮细胞EMT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探讨儿童哮喘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治疗靶点。研究方法:一、应用lncRNA/m RNA基因芯片获得儿童哮喘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表达谱,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目标lncRNA,并验证目标lncRNA及其关联的mi RNA和m RNA在儿童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1、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静脉血5ml,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2、应用Trizol法提取样本总RNA,并进行质量检测。3、选取6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本(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各3例),应用Arraystar Human Lnc RNA Microarray 4.0芯片分析。4、两组样品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表达Lnc RNAs或差异表达m RNAs通过P-value/FDR筛选。两个样品间差异表达Lnc RNAs或差异表达m RNAs通过Fold Change筛选。差异表达m RNAs进行Pathway和GO的富集分析,使用编写脚本进行层次聚类和关联分析。5、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进一步筛选hub基因。建立差异表达lncRNAs与hub基因的关联性网络图,同时通过mi RWalk数据库寻找hub基因与mi RNA之间的相关基因对,最终将mi RNA-m RNA基因对及lncRNA-mi RNA基因对取交集,获取lncRNA-mi RNA-m RNA基因对,筛选出目标lncRNA。6、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技术,扩大样本量,在哮喘患儿和健康对照儿童的外周血样本中验证目标lncRNA及其关联的mi RNA和m RNA的表达情况。二、lncRNA PTTG3P对支气管上皮细胞EMT及其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1、本课题第一部分的研究最终筛选并确定lncRNA PTTG3P可能在儿童哮喘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系,建立细胞模型。应用TGF-β1刺激16HBE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n Blot检测E-cadherin蛋白、Vimentin蛋白及α-SMA蛋白等EMT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明确TGF-β1诱导16HBE细胞发生EMT的最佳浓度及最佳作用时间。2、TGF-β1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EMT时,应用q RT-PCR检测lncRNA PTTG3P的表达变化情况。3、通过小干扰RNA技术(small interference RNA,si RNA)敲低lncRNA PTTG3P,Westen Blot技术检测E-cadherin蛋白、Vimentin蛋白及α-SMA蛋白等EMT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同时应用CCK-8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明确敲低lncRNA PTTG3P对支气管上皮细胞EMT及其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三、lncRNA PTTG3P在支气管上皮细胞EMT中作用机制的研究1、本课题第一部分的研究最终筛选并确定lncRNA PTTG3P可能在儿童哮喘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及q RT-PCR的大样本验证,发现mi R-192-3p及CCNB1在儿童哮喘中也存在差异表达,其可能成为受lncRNA PTTG3P调控的下游作用因子,于是在TGF-β1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EMT的体外模型中采用q RT-PCR及Weste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其表达水平。2、通过si RNA技术敲低lncRNA PTTG3P,q 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mi R-192-3p及CCNB1的表达水平,明确lncRNA PTTG3P对mi R-192-3p及CCNB1表达的影响。3、过表达mi R-192-3p,应用Westen Blot方法检测16HBE细胞中E-cadherin蛋白、α-SMA蛋白及Vimentin蛋白的变化情况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明确mi R-192-3p对支气管上皮细胞EMT的调控作用。4、过表达mi R-192-3p,应用Westen Blot及q RT-PCR方法检测CCNB1的表达水平,明确mi R-192-3p对CCNB1的调控作用。5、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证明mi R-192-3p与lncRNA PTTG3P及CCNB1的直接结合。6、通过敲低lncRNA PTTG3P同时低表达mi R-192-3p的挽救实验,来验证敲低lncRNA PTTG3P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EMT的作用可以被低表达mi R-192-3p所拮抗,进一步证明lncRNA PTTG3P可能通过吸附mi R-192-3p,上调CCNB1,进而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EMT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儿童哮喘外周血中存在特异的lncRNAs表达谱,lncRNA PTTG3P在儿童哮喘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mi R-192-3p在儿童哮喘患者外周血中低表达,CCNB1在儿童哮喘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1、筛选得到差异表达的1nc RNAs共397个,其中193个lncRNAs表达上调,204个lncRNAs表达下调。筛选得到差异表达的m RNAs共477个,其中398个m RNAs表达上调,79个m RNAs表达下调。2、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提示,差异表达的m RNAs在“细胞周期”、“与蛋白质结合”等出现富集;Pathway分析提示,差异表达的m RNAs在细胞周期、免疫调节、p53等相关信号通路富集。3、基因芯片和q RT-PCR方法双重证实lncRNA PTTG3P在儿童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高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发现与mi R-192-3p和CCNB1可能与PTTG3P相关联。4、q RT-PCR验证mi R-192-3p在哮喘组中的表达下调(p=0.024),而CCNB1在哮喘组中的表达上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1)。二、在体外TGF-β1诱导16HBE细胞的EMT模型中,敲低lncRNA PTTG3P抑制EMT过程,抑制16HBE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1、予不同浓度TGF-β1处理16HBE细胞48小时,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随TGF-β1浓度升高而逐渐下降(p<0.01),Vimentin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1);予10ng/ml TGF-β1处理16HBE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随TGF-β1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p<0.01),Vimentin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1);从而筛选出TGF-β1最佳浓度为10ng/ml及最佳作用时间为48小时。予10ng/ml TGF-β1处理16HBE细胞24小时后,细胞形态即由圆形或多边形、铺路石样,变为长梭形,细胞间隙增宽,出现EMT改变。2、予10ng/ml TGF-β1处理细胞48小时后,16HBE细胞中lncRNA PTTG3P表达显著上调(p<0.05)。3、通过si RNA技术筛选出敲低效率最高的si-PTTG3P-362,可显著下调lncRNA PTTG3P的表达(p<0.005)。敲低PTTG3P可以上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蛋白表达(p<0.05),下调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和α-SMA蛋白表达(p<0.05)。此外,敲低lncRNA PTTG3P还有助于维持细胞上皮样形态。4、CCK-8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敲低lncRNA PTTG3P可抑制16HBE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0.05)。三、在体外TGF-β1诱导16HBE细胞的EMT模型中,过表达mi R-192-3p下调CCNB1的表达,抑制EMT过程;低表达mi R-192-3p可以拮抗敲低lncRNA PTTG3P对EMT的抑制作用及CCNB1蛋白表达的影响。1、TGF-β1诱导16HBE细胞的EMT模型中,mi R-192-3p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5);CCNB1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2、在TGF-β1诱导的16HBE细胞模型中,敲低lncRNA PTTG3P可下调CCNB1蛋白及m RNA的表达(p<0.05),同时上调mi R-192-3p的表达(p<0.01)。3、在TGF-β1诱导的16HBE细胞模型中,过表达mi R-192-3p可以上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蛋白的表达(p<0.01),下调间质标志物Vimentin和α-SMA蛋白的表达(p<0.01)。且过表达mi R-192-3p还有助于16HBE细胞上皮样形态的维持。4、在TGF-β1诱导的16HBE细胞中,过表达mi R-192-3p可下调CCNB1蛋白和m RNA的表达(p<0.05)。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 R-192-3p可显著下调p SI-check2-PTTG3P及p SI-check2-CCNB1-3’UTR荧光素酶活性(p<0.05);而在p SI-check2-PTTG3P-mut及p SI-check2-CCNB1-3’UTR-mut组二者荧光素酶活性无差异。提示mi R-192-3p可以与lncRNA PTTG3P及CCNB1的3’UTR端直接结合。6、与单独转染si-PTTG3P组相比,同时转染si-PTTG3P和mi R-192-3p inhibitor组中E-cadherin蛋白表达减少(p<0.05),Vimentin,α-SMA及CCNB1蛋白表达增加(p<0.05),提示低表达mi R-192-3p可以拮抗敲低lncRNA PTTG3P对TGF-β1诱导的16HBE细胞EMT及CCNB1蛋白表达的影响,说明lncRNA PTTG3P促进TGF-β1诱导的16HBE细胞发生EMT,可能是通过对mi R-192-3p及CCNB1的调控而实现的。研究结论:1、lncRNA/m RNA基因芯片筛选得到lncRNA PTTG3P在儿童哮喘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与lncRNA PTTG3P相关的CCNB1 m RNA在儿童哮喘患者外周血中同样高表达。2、基于lncRNA PTTG3P和CCNB1 m 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mi R-192-3p,mi R-192-3p在儿童哮喘患者外周血中低表达。3、TGF-β1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可发生EMT改变,并且TGF-β1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EMT时,lncRNA PTTG3P的表达上调。4、lncRNA PTTG3P能够促进TGF-β1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EMT过程,并且能够增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5、TGF-β1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EMT时,mi R-192-3p的表达下调;mi R-192-3p能够靶向调控CCNB1,抑制TGF-β1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EMT过程。6、lncRNA PTTG3P作为ce RNA,通过与mi R-192-3p竞争性结合,从而靶向调控CCNB1,进一步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EMT,参与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并具有极高侵袭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在美国,其五年生存率极低,约为18%。对于中国男性,肝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通常伴有慢性肝病史,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
目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已然是全球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统计表明,IHD影响了全球约1.26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2%。其中,IHD导致死亡的约有900万人,这使得IHD成为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基于构建的预测模型得到的患病率数据表明,到2030年,IHD的患病率可能会增加到每1,000,000人中1,845人以上。在中国,IHD同样是导致死亡的首要
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通常在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发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SZ的早期阶段,包括发病前期和前驱期,就已经出现非特异性和类似精神病的症状以及大脑的病理改变,并且在SZ早期进行干预,可以延缓甚至阻止SZ的疾病进展。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对于SZ的改善与转归至关重要。但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以改善SZ症状或延缓SZ早期阶段向疾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全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通过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术、溶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肌再灌注疗法,尽可能快的重建心肌血供,已成为挽救AMI患者的共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在迅速实施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时出现的心肌损伤不但不减少,
目的:随着埃德蒙顿抗免疫排斥方案的建立及完善,胰岛移植有望成为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胰岛移植具有操作安全、手术创伤小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但目前临床上供胰短缺、需要终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及胰岛移植物长期存活率低等问题限制了胰岛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临床胰岛移植中,为了保证供体胰岛的质控、移植受体的免疫诱导、胰岛的跨区域转运以及进一步降低胰岛移植后白细胞介导的反应等,胰岛在移植给受
前言: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是一种造血来源的肿瘤,其特征在于克隆增殖,分化阻滞和抑制恶性干细胞或祖细胞的凋亡。AML具有较差的临床预后,死亡率高,其总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50%。标准化疗方案通常无法达到完全缓解(CR),CR后还可能会复发。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AML发生和发展的内部机制,找到新的分子标志物,以提供有效的治疗和预后预测方案。研究方法:(1)数据库信息与组织标本:相关生物信息
目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具有高危性的血管疾病,通常临床上定义为腹主动脉不可逆的局部扩张,其最大直径大于3cm或则超过正常主动脉直径50%。AAA主要累及的腹主动脉在肾动脉分支以下部分,大部分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AAA患者常由体检筛查或者由于其他疾病做腹部超声及腹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因此想早期发现和诊断AAA非常困难。当AAA不幸发生破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率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课题。既往研究发现,患者的疾病感知和患病后的心理感受会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并最终影响疾病康复。然而目前国内尚无可以测量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感知的评估工具,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
目的:脓毒症心肌抑制(Sepsis-induced cardiac dysfunction,SICD)是脓毒症导致的部分可逆的心肌收缩力、容量负荷反应性和儿茶酚胺反应性下降,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增加。对于脓毒症心肌抑制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提示线粒体损伤、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度生成在脓毒症心肌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清除损伤线粒
目的:近些年来影像学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磁共振扫描已被纳入到新版炎性肌病的诊断标准中。18F-FDG PET/CT检查也初步表现出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应用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尚缺少大样本系统性研究,尤其是PET与MR在肌肉水平的对比研究。本研究系统性回顾分析我院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的18F-FDG PET/CT及PET/MR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总结分析18F-F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