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地理要素的作用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PE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竞争力是当今各国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竞争力研究,并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直至今天,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全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来。目前,以瑞士洛桑学院的IMD模型与迈克尔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最为流行,为各国、各地区开展竞争力研究与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分析国内外区域竞争力,有两种主要研究倾向:(1)区域竞争力研究仍集中于经济与管理领域,关注企业、产业经济竞争力与企业、产业的经济效率与效果。受学科限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竞争力,一般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等区域发展的承载基础,忽略了地理要素是区域综合竞争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竞争力发挥持续作用。(2)研究竞争力的空间单元集中为国家或者城市层面,区域竞争力研究与评价常常是以国家和城市竞争力代之。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1)地理环境是区域一切社会经济和其他活动生存的载体,地理要素中诸如区位、水土资源、产业集群等是组成和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子,他们对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影响不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亡,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是共同起作用的。(2)跨省市区域综合竞争力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跨省市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内外两方面的竞争要素及空间网络化的特征,其网络化表现为地区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区内的地位、分工以及相互关系;在时间尺度上也要考虑区域内部从竞争到竞合的转换和相互协调过程,形成1加1大于2的综合竞争力,应避免1加1小于2的结果。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综合竞争力的表现与形成过程,文章注重地理要素与区域空间的特征要素,建立区域综合竞争力形成的四要素——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区域发展潜力、区域创新环境,并选用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初步形成了一套评价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地区进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方面,长三角地区要好于珠三角与京津冀,但是在区域发展潜力与创新环境上,则长三角地区分别落后于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排名第二。将四大要素进行总体评价,则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在沿海三大地区中排位第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该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优良社会环境,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与竞争地位不断攀升。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依然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到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建立区域综合竞争力体系和完善竞争力支撑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地理环境要素对该地区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以期为长三角未来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改进方向与建设途径。  
其他文献
基于Pro/E技术对某新型圆锥破碎机进行虚拟装配和运动学仿真,同时给出了仿真的结果。为新型圆锥破碎机的结构设计提供了较先进的设计方法,对实现设备的产业化具有一定的应用
一、对党的先进性做了崭新概括。讲到党的先进性,一般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伟大使命、政治路线等党的纲领中的主要内容来解释。但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概括没
当前我国的旧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衰退?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一直建立在“旧城并未衰败”这一前提之上,或者是建立在“旧城物质衰退”的前提上。导致城市更新的内
粤北岩溶山区是我国南方亚热带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区域,是石漠化演变过程十分典型、石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本文在粤北山区阳山县江英镇设置石漠化土地试验地,布设裸地、耕
氮(N)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其在地球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含量是最高的,但是,却是最难被生物体所直接吸收的,随着经济发展,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之
在校长的工作中,除了经常性的听课以外,有时集中地听一系列的课(即一个课题、一个章节的好几节课),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听课方式之所以必要,是为了看出和理解各种教育现象
1.同社会发展相一致、相统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谁推动生产力发展,谁就是这个社会最先进的力量;谁阻碍生产力发展,谁就是这个社会的腐朽势力。2.同党的宗
该论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及理论.该论文对城市旅游研究概况、城市旅游空间结构
通常认为在高海拔地区,尤其是林线地区,由于土壤含水量以及降水明显增加,水分不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相反较低的CO2浓度及极端的寒冷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限制了植物在特定区域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是当今环境治理中的国际性难题之一。随着对污染湖泊外源负荷控制力度的加大,来自湖体内部的内源负荷发生及贡献份额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这其中有关浅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