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伊索寓言继明清时期作为“证道”故事传入中国后,又在民国时期以林纾等人的汉译本风行海内,引起国人对于寓言文体的再度关注。中国自古以来有自己的寓言,民国时期也有人专门研究,而伊索寓言的经典地位和广泛影响使人们开始将中西寓言放在同一视野中审视二者异同,“视域融合”也就在此间发生。民国时期,伊索寓言汉译本身成果丰硕,又在中文语境中衍生出不少文学新创;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伊索寓言的认知高度不断上升,从被动接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索寓言继明清时期作为“证道”故事传入中国后,又在民国时期以林纾等人的汉译本风行海内,引起国人对于寓言文体的再度关注。中国自古以来有自己的寓言,民国时期也有人专门研究,而伊索寓言的经典地位和广泛影响使人们开始将中西寓言放在同一视野中审视二者异同,“视域融合”也就在此间发生。民国时期,伊索寓言汉译本身成果丰硕,又在中文语境中衍生出不少文学新创;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伊索寓言的认知高度不断上升,从被动接受其在西方的固有形态到主动译介,再到对其产生理性反思,最终将其纳为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对象,伊索寓言在民国时期“经典化”的过程得以基本完成。本研究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共六个部分。绪论概述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综述伊索寓言汉译在中文语境的研究现状和伊索寓言在西方现代学术史上的大致研究脉络,最后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论述伊索寓言在民国时期的发生与传播过程。首先简要阐明西方现代“寓言”概念的变迁史,并以此为参照考察民国时期现代“寓言”概念如何确立;其次梳理伊索寓言汉译文本的概貌;最后由伊索寓言在西方作为修辞学“例证”和人文学科知识的古典传统,试归纳出伊索寓言在民国时期的传播路径:人文教育与政治修辞。第二章以文本比勘的方法,综合呈现伊索寓言汉译文本的多元形态。通过底本探源和文本比勘工作,直观展现几种全译本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变化,并由此讨论汉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化阐释策略,一方面是译作对于原作主题的偏移、深化和隐化,另一方面是“篇末寓义”的隐化和转义。文中还将讨论这些差异化阐释如何受到译者本人“视域融合”的影响。第三章考察汉译文本中的文体熔铸现象。一方面,散文体译本中白话与文言在汉译文本中各当其用,难以相互取代;另一方面,诗体汉译中文言与白话并存,格律诗与散文诗并存,有些体现着“证道”功能,另一些则反映着现代诗歌理念的发展。第四章论述伊索寓言对于国人文学创作、文学观念和理论批评的影响。文学创作体现在三个方面:伊索寓言儿童剧的汉译及创作、以伊索为主人公的一系列衍生故事以及伊索寓言的“反寓言”创作。同时,这些创作也展现了伊索寓言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批评方面给予国人的别样视角。伊索寓言儿童剧的翻译与创作呼应了新兴的儿童文学观念,也体现了译者和作者对于新素材、新方法的探询。蕴含着“机智的妙语”的伊索“轶事”参与塑造了国人心目中的伊索形象,而这一形象的不断完善同样是一段“视域融合”的历史。“反寓言”的创作标志着国人对于伊索寓言的认识从汉译和以效仿为主的创作实践上升到了理性反思和文学批评的高度。结语部分对民国时期伊索寓言汉译、传播和发生影响的整体状况进行总结,并简要说明伊索寓言在民国时期“经典化”的基本实现对于1949年之后国内伊索寓言的传播和研究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其他文献
“三礼”一直是构建中国礼乐制度和黏合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基础,形成我国独特的礼乐思想和文化。清代晚期,面对封建旧制行将就木、近代工业社会全面入侵代替原有社会结构的全新局面,支撑中国人精神的传统礼制和礼法思想也随着经学、礼学研究者的学术转向,探寻契合新时代的阐释与可能性。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期,俞樾作为晚清经学、礼学大家,其学术倾向与成果自然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本文以俞樾礼学研究为对象,重点论述了俞樾的礼
<正>《自然-医学》最新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称,一项评估联合免疫疗法对转移性肺癌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两种免疫疗法的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使用肿瘤浸润肺部淋巴细胞的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在转移性肺癌患者身上激活了抗肿瘤应答。论文纳入20名参与者验证数据,或能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新治疗方法。
传统水墨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语言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传统水墨语言逐渐被国人所重视。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各艺术流派的流入,装置艺术在中国萌生。把传统水墨语言的理论、方法等通过不同的方法、形式融入到装置艺术设计当中是部分装置艺术家探索的重要途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国际影响,但也存在着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同时,随着装置艺术的不断发展,它和其它艺术形式(如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通常被当作反映美国梦幻灭的典范来解读。小说不仅反映了历史,同时融入了对历史的反思与重构,体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互动。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象征手法、叙事策略、美国梦的幻灭和历史元素等方面,从文本性和操演性角度对该作品的研究尚不多见。从美国梦的演变、身份操演、历史与小说的融合以及美国梦的文本建构和操演性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该小说的理解。本文以《了不起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精神需求的基石,校园公共雕塑艺术是校园环境和文化精神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高校校园公共雕塑艺术教育主题不明确、过于注重表现形式、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注入问题。如何在高校校园公共雕塑艺术作品中不失创新性与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提高对作品内容的注入,使得艺术作品具有叙事性。提高师生的接受力和吸引力,创造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高校公共雕塑艺术。本文实地调研广州市大学城5所高校和对比调研5
螺杆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新型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高、施工便捷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地基处理中,但对其可靠度的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基于Mohr-Coulomb强度理论,推导螺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公式,并建立对应的功能函数。依托某实际工程中的参数统计特征,利用JC法对螺杆桩复合地基可靠度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参数对螺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靠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敏感性
<正>一个多月前,“广西南宁一男孩被小狗抓伤患狂犬病,由于未做相应处理,从被抓伤到发病死亡仅20天”的消息,令无数网友揪心、遗憾、震惊;隔天,一条“快递员被客户的狗抓破皮,要求客户带自己去打狂犬疫苗”的博文也登上了热搜,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什么情况下需要接种狂犬疫苗?被家养的、定期接种疫苗的、非狂犬病发病期的宠物抓伤,该如何处理,有没有必要接种疫苗呢?狂犬病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呢?
村民自治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政治,基于此乡镇与农村的关系也在不断转变中。乡村关系在制度文本上被规定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是,在实践中,乡村关系呈现出复杂和多样的特征,而这在村两委的选举过程中也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研究村庄选举过程中的乡镇力量,也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中的乡村关系,对于当前的乡村关系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省M村为研究对象,围绕在追求经济
本文主要采取年谱的形式,对晚清山左名儒孙葆田的生平和思想作了系统梳理,力求仿照近现代年谱兼重谱主生平行事和思想脉络的体例特点,在进一步细致还原其作为生命个体之历史的同时,梳理出其思想变迁的历史。就前者而言,主要是通过扩大史源,在谱主本人著述和传记材料等常见史料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挖掘了《清代朱卷集成》《王氏水源录》《凌霄一士随笔》《贺葆真日记》《叶景葵文集》《濂亭文集》《桐城吴先生尺牍》《仪顾堂续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