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的突围--以徐则臣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文坛的整体格局中,“70后”作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处于被遮蔽的困境。新世纪以来,经过自身的沉潜创作和“文学生产机制”的外部作用,“70后”作家纷纷崛起形成突围之势。其中,徐则臣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可谓实力派,以创作实绩成为“70后”作家中的领军人物。本文试图以徐则臣为中心,考察“70后”作家的突围现象,并详细论述突围现象背后的成因。本文的写作从内外两方面因素结构全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
  绪论部分讲述写作缘起,对关于徐则臣及“70后”作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做出简要阐释。
  第一章梳理“70后”作家整体的发展脉络。第一节概述“70后”作家初登文坛时的“美女文学”炒作现象,指出商业化的炒作给“70后”作家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遮蔽。50、60后作家在文坛成名已久,经典厚重难以撼动,80后作家又以颠覆和反叛的创作早早成名,成为新锐势力,使得“70后”作家处于集体失语的困境中,成为尴尬的“中间代”。第二节论述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的沉潜创作逐渐得到文学批评和各类奖项的青睐,纷纷崛起形成突围之势。而徐则臣作为“70后”的领军作家,其创作成就已然是“70后”中的佼佼者,具有诸多代表意义。
  第二章立足作家作品,分析创作实绩作为内在因素对作家发展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徐则臣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是作家突出重围的前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徐则臣作品主题、人物、思想情感,以及创作手法、文本结构、叙事策略等方面的独特艺术价值,及其赋予作家作品持久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意图立足文学生产场,从外部角度阐释“文学生产机制”为徐则臣及“70后”作家颁发的“象征资本”。第一节从文学大环境出发,重点阐释“纯文学”重提的文学现象及“70后”作家对严肃文学理想的坚守。学界对“纯文学”的扶持使“70后”作家群体重新获得关注,为徐则臣及“70后”作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第二节论述文学生产机制在作品流通阶段的推介作用,徐则臣作为主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的编辑,其“文学精英团体”成员的身份是一定文化权力的象征,生发出的出版机构营销、新闻媒体宣传、权威批评家推介、文学期刊专题评论等因素的合力。
  第四章从文化环境及文学接受的角度,对“70后”作家未来发展做一定设想。第一节结合具体作品对作家自身存在的创作局限进行分析,主要呈现为情节营造的刻意感和离奇化,以及同质化拼贴造成部分作品的相似性,使得作者在写作中陷入自我复制的窠臼。第二节分析当前的文学困境,现代传媒的发展导致文化多元化和文学娱乐化的倾向,纯文学处于网络文学、快餐文学等多方夹击的尴尬境地,且纯文学自身诸多特质与当代读者快餐式的阅读习惯产生了距离,导致当代读者对严肃文学的接受存在障碍。
  结语部分对前文观点做梳理总结,既肯定徐则臣及“70后”作家从遮蔽到突围的发展过程,指认“70后”作家能够突出重围是各方力量激荡的结果,同时也指出其自身创作仍存在不足之处,及文学外部环境对其发展可能造成的阻碍,并对徐则臣及“70后”作家群体的未来发展抱有期待。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has drawn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the past decade notably in Asia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Chinas future military force and its intentions on its use is a question th
学位
程度范畴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中,表现程度范畴的语法手段主要为程度副词。我们注意到,程度副词处在不断的更新和演化中,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形式,特别是在网络语言环境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并创造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程度义。本文研究对象即为“真心、实力、暴风”等双音节名词的新兴程度用法。在网络语言中它们可用作程度副词,语义与功能发生了虚化,而实词的虚化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重点,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
学位
《穆斯林的葬礼》是著名的回族女作家霍达以独特方式表达少数民族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分别于199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北京市建国四十周年征文文学优秀奖;1991年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是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形象再现的作品,小说通过几代回族穆斯林的故事,展示了传统儒家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进而展现精彩的回族伊斯兰文
学位
艾芜被称为“中国现代流浪文学之父”“流浪文豪”,他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行记》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61年,艾芜再次南行,写下了《南行记续篇》,同样的南行地点,但其艺术水平与《南行记》相差甚远。本文“蜕变与续写”——从《南行记》到《南行记续篇》来横向探讨两部作品的区别与联系,纵向探析作家续写的原因。  首先,分析作者笔下
学位
在中国文学创作传统中,知识分子题材一直备受作家青睐。以现代作家钱钟书和当代作家宗璞为例,《围城》和“野葫芦引”系列小说,均将知识分子这一“精神贵族”述著笔端。本文以“野葫芦引”和《围城》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作家对抗战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书写,探析不同时期的作家对同一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境遇的不同表述,从而构建起独特的知识分子话语。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抗战背景”是指以抗日战争为起点,来论述中国知识分
学位
晚清公使是中国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体验域外生活的重要群体,在他们的奏折、电函、日记和诗文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异域风情,而这些文字和实录所承载的新变,对晚清社会的启蒙与变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力量。因而无论是从社会地位、影响力,还是从其对晚清社会、晚清文学的折射来看,他们自身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独特魅力。  本文以晚清文学中的张荫桓、洪钧形象为考察对象,以晚清时期的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