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乙酰化在生物强度电场介导的细胞方向性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创面愈合作为机体应对损伤后的一种精细的自身修复过程,包括血栓形成,炎症发生,内皮血管生成,纤维组织重建等几个重要阶段。其中,表皮细胞的再上皮化是恢复皮肤完整性的重要过程,表皮细胞的方向性迁移是决定再上皮化完成时间的关键因素。创面形成后,由于皮肤完整性被破坏,跨上皮电势差的消失导致形成创缘指向创面中心大小为100mv/mm-300mv/mm的生理强度的直流电场。前期研究表明,生物强度电场可以促进表皮细胞的方向性迁移,但其机制尚不清楚。细胞骨架的重要结构--微管(主要成分α-微管蛋白),不仅为细胞提供刚性支撑结构,也是多种驱动蛋白运输的交通轨道,在细胞发生定向迁移时,微管所主导的细胞骨架会形成前伸的头部和后缩的尾部,这种极性的改变是促使细胞迁移的强大动力,此外,微管乙酰化是微管的一种翻译后修饰形式,乙酰化后的微管具有更长寿更稳定的特性。HDAC6(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是调控微管乙酰化水平的酶,我们的科学假设是,HDAC6参与了生物强度电场对微管乙酰化水平的调控进而促使表皮细胞发生定向迁移运动。本实验通过建立稳定的外源性生物强度电场模型,检测了生物强度电场中表皮细胞内微管乙酰化水平的表达,探讨了生物强度电场通过HDAC6调控微管乙酰化及细胞方向性迁移的机制,明确了参与生物强度电场下细胞方向性迁移的因素,为开辟临床加速创面愈合的研究提供分子理论基础。目的:探究微管乙酰化在生物强度电场介导的表皮细胞方向性迁移中作用,明确生物强度电场促进表皮细胞定向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选用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 Cat细胞系作为体外实验的细胞模型。前期建立稳定的体外生物强度电场装置以模拟创面形成后生理强度的内源性电场。在200mv/mm的电场强度下,观察细胞的运动轨迹与速度。检测生物强度电场处理后细胞中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变化以及HDAC6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慢病毒转染高表达HDAC6,建立微管乙酰化低表达模型,生物电场中观测细胞的运动情况。生物强度电场中调控HDAC6蛋白表达,生物强度电场处理后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细胞运动的轨迹和速度。实验技术主要使用活细胞工作站观察细胞实时运动情况,使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和HDAC6定量表达与分布定位。结果:生物强度电场促进表皮细胞发生方向性的迁移,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水平在一定范围内随生物强度电场处理时间增加和强度增大而表达增加。微管乙酰化低表达模型中,生物强度电场对表皮细胞的方向性迁移未表现出促进作用。高表达HDAC6的表皮细胞在生物强度电场中处理后,乙酰化α-微管蛋白在电场中增高的幅度减小;反之,在低表达HDAC6的细胞中,乙酰化α-微管蛋白在电场中增高的幅度增大。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能通过抑制HDAC6来增强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进而促进表皮细胞的方向性迁移。
其他文献
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类严重危害中国人健康的急性脑血管卒中,在所有卒中类型约占10%到20%,以治愈率低、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有40%到50%的患者在患病后30天内死亡,超过半数患者出院后遗留严重残疾。高龄作为常见的ICH危险因素,与不良预后独立相关,既往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ICH群体脑内有显著不同的病理改变,但其内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方
学位
背景:作为一种复杂而又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机制尚不清楚。除了遗传性因素外,许多证据表明MDD与慢性应激密切相关。杏仁核是参与情绪和动机产生的关键脑区,在面对各类应激时发挥重要作用。然而,MDD中杏仁核的作用研究较少,因此研究慢性应激下的杏仁核分子改变对理解MDD的发病机制是必要的。目的:构建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
学位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大部分皮肤问题与紫外线(ultraviolet,UV)照射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管是表皮还是真皮都可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每次暴露在阳光下,我们的皮肤就会离光老化更近一步,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是参与细胞生长、自噬、凋亡、耐药,有关肿瘤发生和转移的重要蛋白。有证据表明,机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引起的应激(
学位
目的:探究皮层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脑网络枢纽的功能连接强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rength,FCS)和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表现特征以及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30例皮层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subcortical vascular
学位
目的: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神经性运动障碍疾病之一。由于缺乏客观有效的神经生物标志物,目前ET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的评估。大量研究发现ET患者存在广泛的脑功能连接异常,但以往研究都是基于群体组水平,尚不能应用于个体化ET诊断。近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方法提供了一种个体化诊断的新思路,本研究旨在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评估以静息态脑功能
学位
目的使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作为光热转换剂,将ICG与可以结合人血清白蛋白并延长探针血液循环时间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合成EB-ICG,再将EB-ICG与具有肿瘤靶向性的RGD多肽合成EB-ICG-RGD,制备出具有稳定良好光热效应与肿瘤靶向性的EB-ICG-RGD,验证其应用于肿瘤的光声显像与光热治疗效果。方法将ICG-NHS与EB-Mal偶联
学位
背景: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以显著持久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患病率极高的精神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严重危害青少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育阶段,其特征为伴随极大的生理和社会改变,MDD的发病率在青春期急剧增加。青少年MDD不仅增加成年后不良心理社会问题的风险,而且是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是该年龄段人群第二或第三大
学位
目的:DKK1在肿瘤治疗和调节骨细胞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其对白癜风的影响尚待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DKK1对白癜风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我们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q RT-PCR检测DKK1在白癜风组织和白癜风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然后,我们利用重组腺病毒在正常人成纤维细胞(FN)中过表达DKK1,在白癜风成纤维细胞(FB)中沉
学位
背景: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震颤疾病,但ET的内在脑活动变化和诊断性生物标志物目前尚不清楚。将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变量模式分析(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MVPA)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 MRI)相结合,为识别个体患者、揭示内在脑活动变化以及进一步建立诊断影像标志物
学位
目的:研究铁死亡调控蛋白GPX4及SLC7A11在弱精症中的差异表达和作用机制;探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对精子冷冻损伤的保护作用。背景:目前研究认为ROS引起的氧化应激是导致弱精症的重要因素。而在精子冷冻保存中,氧化应激水平也与复苏后精子质量显著相关。铁死亡作为一种铁依赖的,脂质ROS积累的细胞死亡方式,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展,而在男性不育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项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