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腐病菌多胺信号合成与转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xia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玉米狄克氏菌(Dickeya zeae)引致的水稻基腐病是世界分布的水稻重要病害,对水稻高产、稳产具有极大的潜在威胁。对水稻基腐病菌致病调控机理及病原菌与水稻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为该病原菌致病调控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病害防控提供新靶标。
  多胺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肪族含氮碱,是一类重要的通讯信号分子,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本论文深入研究了水稻基腐病菌多胺合成和转运相关基因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
  根据已知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多胺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speA、speC、speE、aguA和aguB的蛋白序列和大肠杆菌腐胺转运蛋白基因potF和plaP的蛋白序列,分别在水稻基腐病菌EC1菌株基因组数据库中BLAST到同源基因。对7个同源基因分别进行基因敲除和功能互补,筛选出3个泳动运动性显著降低的突变体ΔA、ΔAguA和ΔAguB。对基因speA敲除突变体ΔA进行了生物化学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基因敲除细胞运动性显著降低,生物膜产量下降,互补体或外源添加腐胺可以恢复到野生菌株水平;细胞内腐胺浓度显著降低;突变体ΔA对水稻种子侵染能力和萌发抑制率降低。因而,SpeA为水稻基腐病菌腐胺生物合成所必需。
  在基因speA敲除突变体ΔA遗传背景下对腐胺转运蛋白基因potF和plaP分别进行单敲除并进行功能互补,获得双敲除突变体ΔA-potF、ΔA-plaP和互补体ΔA-potF(potF),并进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突变体ΔA相比,敲除突变体ΔA-potF运动性显著降低,而ΔA-plaP运动性没有发生改变。同时,对基因potF和plaP进行双敲除并进行功能互补,获得三敲除突变体ΔA-potF-plaP(Δ3A)和互补体Δ3A(potF)、Δ3A(plaP)。结果发现,与ΔA相比Δ3A运动性显著降低,且外源添加腐胺能使互补体Δ3A(potF)和Δ3A(plaP)运动性恢复但不能将突变体Δ3A运动性恢复,表明potF和plaP是腐胺转运蛋白基因。另外,腐胺转运蛋白potF和plaP功能突变体Δ3A不能转运并利用野生菌株EC1和水稻组织浸提物中的腐胺信号分子恢复运动性,而突变体ΔA能转运并利用野生菌株EC1和水稻组织浸提物中腐胺恢复其运动性,表明腐胺是D.zeaeEC1细胞与细胞间、D.zeaeEC1与寄主植物水稻间交流的重要化学通讯信号。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腐胺对其受体蛋白基因potF和plaP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wimming培养液中2个基因在敲除突变体ΔA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分别增加了13倍和9倍,同时,外源添加腐胺能将敲除突变体中基因potF和plaP的表达水平恢复到野生型水平。RT-PCR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一致。另外,分别将基因plaP和potF启动子区与载体pPROBE融合构建并获得两个基因报告菌株EC1(pplaPgfp)、?A(pplaPgfp)、EC1(ppotFgfp)和?A(ppotFgfp);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4个报告菌株中基因potF和plaP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基因plaP和potF在突变体ΔA中表达量显著升高,且外源添加腐胺使2个基因表达量恢复到野生型水平。因而认为,在swimming培养基中腐胺抑制其受体蛋白基因plaP和potF的表达。
  通过抑菌圈法对突变体ΔA、ΔA-potF和Δ3A毒素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毒素产量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另外,与野生菌株EC1相比,突变体ΔA对水稻种子侵染能力和种子萌发抑制率都降低;同时,与敲除突变体ΔA相比,双敲除突变体ΔA-potF和三敲除突变体Δ3A对水稻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显著降低,且突变体Δ3A对水稻种子侵染能力显著降低。
  总之,本研究发现精氨酸脱羧酶SpeA是腐胺合成关键酶,腐胺是水稻基腐病菌细胞与细胞间,病原菌与寄主植物间交流的重要通讯信号,调控病原菌的细胞运动性和生物膜产生,及腐胺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同时,影响病原菌致病性。对腐胺信号途径和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防控途径。
其他文献
氮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氮素吸收受阻将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土壤酸化会降低作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抑制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然而,土壤酸化影响作物吸收和利用氮素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因此,亟需进一步明确土壤酸化与作物氮素吸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良土壤酸度、阻控土壤酸化和提高作物对氮素吸收的调控技术与措施。  本文通过水培实验和15N示踪盆栽实验,初步明确了作物根表不同形态铝与其氮
水稻(Oryza sativa L.)不仅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亚洲氮肥最大的消耗者。大量氮肥施入农田生态系统,在维持和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效应和土壤酸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硝化作用是土壤氮循环的重要环节,与农田氮素转化和损失密切相关。植物源的生物硝化抑制剂在减少农田氮素损失、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发现了水稻根系分泌物
学位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玉米种植主要地区,由于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方式及掠夺式的耕种方式使得黑土退化严重,对养分转化调控能力下降,旱地农田主要依赖于大量肥料氮素投入维持作物生产,环境风险不断增大。秸秆还田是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之一,并可通过碳氮耦合作用调控土壤氮素转化。但是,培肥后土壤对氮素循环的调控功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和秸秆还田量的关系尚不清楚,秸秆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对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  本研究
学位
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地退化,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还会降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带来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江苏滨海地区盐渍土分布广泛,且不断有滩涂被围垦造田。原有盐渍化农田和新垦农田均面临严重的盐渍化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土壤盐渍化会导致作物氮素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但是其对氮素迁移转化及作物吸收整个过程的影响,即土壤盐分对于氮素养分利用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同时,该区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和利用问题也亟待解决。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氮是植物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增加氮肥的投入是实现玉米高产的主要途径。但是,在集约化农田生产中,玉米的氮肥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过量的氮肥施用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地下水、地表水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因此,提高玉米的氮肥利用率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造成作物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氮肥没有被植物所吸收利用,而是通过径流、淋失
学位
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文明活动的加剧使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秸秆还田以及生物炭施用是培肥土壤、增加粮食产量、提升土壤碳库、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两大重要措施。然而,在农田土壤类型丰富以及生物炭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实背景下,土壤肥力和生物炭对秸秆降解过程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微生物学机制还不清楚。另外,生物炭的生物稳定性决定其生态效应的稳定性,目前急需一种简单、快
学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水稻产量大幅提升,水稻大面积种植区也从南方向东北扩展。小麦是全球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在中国粮食作物的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采矿、冶金、化肥施用、污水灌溉、大气沉降等人为活动加剧了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镉(Cd)、砷(As)和铅(Pb)等重(类)金属污染日渐突出,南方水稻种植区尤为严重。作物Cd、As和
学位
中国是粮食主产国中单位面积耕地化肥使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氮肥施用对中国粮食产量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但农田长期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氮素大量残留,主要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十三五”规划中,农业部提出了“藏粮于地”的战略,计划逐步减少施肥量,在2020年实现全国化肥用量零增长,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因此,在土壤肥力提升和减少施氮量两个要求
学位
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不具有5端帽子和3端ploy(A)尾巴结构,通过非经典剪切方式进行反向剪切形成的特殊环状RNA分子。它明显不同于线性RNA,比线性RNA更加具有稳定性,不易被核酸外切酶RNase R降解。除此之外它还有组织、时序特异性和高度保守性。近几年,随着高通量测序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让我们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有研究价值或者未知的转录本数据,使得circRNA的研究
学位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中国北方麦区主要种植方式。自1990年以来,该区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且秸秆还田面积和数量均日益提高,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利弊一直存在争议。本论文在分离鉴定了冀鲁豫3省秸秆还田(年限≥15a)麦区纹枯病菌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优势菌群禾谷丝核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中时空分布情况;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