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山节看苗族的族群认同——以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太平村为例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rbr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苗族的花山节是一年一度苗族族群团聚、求偶和娱乐的盛会。本文通过分析关于花山节的历史记忆、苗族的婚恋观和行为、花山节中的宗教活动以及新的花山节传播方式来讨论花山节与苗族族群认同的关系,认为花山节体现和维系了苗族的族群认同,并分析了节日是如何实现这一功能的。花山节中的英雄圣王故事、族内婚的传统、宗教活动中的语言、身份认同等既是族群原生的认同感,也是族群借以增强凝聚力的工具。随着现代音像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花山节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再现,使节日建构族群认同的作用可以持续发生。   本文旨在以节日来讨论族群问题。现今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大多还是各自为阵,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研究。笔者主要采用在白云乡进行田野调查和分析文献的方法,将花山节活动中与认同有关的内容分别加以讨论,分析认同情感在民族节日中是如何体现和被激发的。同时,全文以历时的视角,观察近几十年来花山节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族群认同的状况。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白云乡花山节的概况”。第二章“当地苗族与花山节有关的记忆”,论证花山节的起源故事中关于苗族圣王的族群记忆、人们对民族节日的现实体验维系了苗族认同。第三章“求偶与族群边界”,通过记叙花山节上求偶的观念、行为的变迁和平时通婚现象的增多,说明苗族与其他族群仍保持有边界,但有越来越多的跨越边界的情况。第四章“花山节中的仪式与族群认同”,讲述花山节中的祖先崇拜与血缘认同的关系、“杀敬门猪”仪式与语言认同的关系,并从苗族、汉族互动的观点来论证族群他识与我识并存。第五章“从新的花山节传播方式看族群认同”,反映现代的音像制品、互联网这些新传播方式使节日在日常生活中得以真实地再现。虽然传播方式与以往不同,但同样持续表达了对族群的认同感并维持了认同感。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与技能,反思回顾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期刊
本论文选取的是对居住在越南和中国边境的蓝靛瑶进行的文化比较研究。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认同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文化认同问题如何影响到一个跨界民族的族群文化认同以及多元
定居是发生在游牧社会的重要现象,也是我国政府针对牧区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定居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文化变迁的发生,这在新疆牧区也不例外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今,人口流动的现象由“变态”成为“常态”。人口流动的主体是人,造成文化流动的主要原因也是人,且流动的文化是
辅音的清浊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语音区别特征之一,而作为一种嗓音现象的全浊辅音(主要是指全浊塞音和塞擦音)趋于清化是人类语言普遍的演变趋势,例如英语、汉语等国际通用语言都
中国的边疆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二十世纪初,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思想传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掀起新的高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中国的边
本论文牵连着婚姻与巫蛊的关系,一般而言,它们在文化结构中前者属于社会制度层面,后者属于观念信仰层面,观念信仰与社会制度互为一体互相体现。但是婚姻制度与巫蛊信仰之间并没有
“对话”是当代诗学的品格。社会文化现象是由其历史决定的,历史的每一特定时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
在元代的行政机构中,宣慰司是处于行省之下的一个官制机构,它起到了承上其下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它的研究几乎没有,大都是放在行省之下进行探讨。本文主要是对至元十
格鲁派首寺甘丹寺的住持甘丹赤巴,由于是宗喀巴法位的继承者,故而被视为格鲁派教主,在格鲁派当中有很高的地位,在藏族群众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从宗喀巴算起,到1954年任职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