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通俗小说的审美观念流变研究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把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放到历史的长河,以通俗小说本身的静态分析为切入点,揭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展现出的审美观念的流变。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起点以及通俗小说的特征,并说明了此课题目前的研究状况。本文遵从学界众多学者的做法,排出了唐代的话本和传奇而从宋代话本开始研究,涉及到的通俗小说大多具有内容世俗化、语言浅显化、功能多元化和欣赏者大众化等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二部分静态分析古典通俗小说的几个方面内容。通俗小说与生俱来的公共性与后天逐步强化的个体性之间存在对峙消长的矛盾关系,这一关系又决定着日常生活、人物形象、叙事逻辑的审美状态。日常生活世界的展现与隐匿,内在地受制于公共性和个体性之间的对立关系。通俗小说的公共性决定了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地位;当知识分子以通俗小说建构理性世界时,日常生活处于隐匿状态而让位于精神世界;主体性不断加强、重视生活的美学思维,使得日常生活得到全面的铺展。在人物形象的审美状态方面,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以公共性为主重视情节的时候,人物塑造作为一种手段;个体性凸现的时候,理性世界中对人物作简单类型化处理;最终偏于个体性的时候,又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全面展现自然本真的人生状态。在叙事逻辑的审美建构上,主要有这样的几种状态:简单截取生活的片段,缺乏叙事的整体性努力;线形叙事简化叙事逻辑;网状的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复杂性本源相一致。第三部分分析通俗小说在不同阶段的审美观念的动态变化。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对立因素,不断地碰撞分裂,主体、个性、情感和心灵的因素逐渐增强,审美观念最终打破和谐美的有序状态而趋于近代崇高。这种动态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娱乐功能为主、迎合世俗大众的审美观念阶段,客体、社会、理智与现实等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寄寓劝谕功能为主、世俗大众与创作主体融合的审美观念阶段,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对立因素杂糅于通俗小说之中;自我表达为主、突出创作主体的审美观念阶段,主体、个人、情感、理想等因素最终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前面的公共性与个体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密切相连。最后余论部分简要地说明了研究过程的一点心得体会。
其他文献
施蛰存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是和同一流派的刘呐鸥、穆时英相比,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又表现出与这一流派的疏离。近几年有学者的研究对施蛰存的流派归属产生了一
王英琦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成熟起来的女性散文作家。她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她那艰辛苦难的生存境遇,为她提供了厚实的人生体验和丰厚的艺术土壤。她那九死不悔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对“文之枢纽”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其见解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至今尚无定论.本论文意在拉康理论的视域下,对《文心雕龙》理论总纲提出
词从它诞生的伊始就把注意力关注于个人婉转情致和幽微感受,从民间汲取养分,在花间悄然绽放。作为抒情主体的个人,无论是身居庙堂的高位者,或是迁徙于江湖的落魄者,彩笔新题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在他的一生中,默默的耕耘着,激动过,平淡过,执着地寻找着活在这个世间最自然、最和谐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建构了属于自己理想的文学大厦。纵观
明末清初,大批传教士来华,并带来西方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和宗教。面对外来文化,中国士大夫从不同的心态出发,反应各异。本论文以纪昀为例,了解他对西学的态度,帮助我们重新认
介绍了双色注射技术的原理,列举了三例双色注塑技术在汽车塑料零件生产中的典型应用,对其各自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小说的地域风格一直为学界重视,地域成为影响作家创作特色的要素之一。重庆自直辖以来,作家们着力发掘巴渝大地自然地域景观、民风民俗、人物性格和方言土语等方面的特质,使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本文从理论、实验二个方面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自拟益气补肾活血方“夜明颗粒”进行了研究。RP发病具有遗传倾向,因先天不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新闻媒介开始充斥在大众的生活当中。基于此,新闻作为一种特殊体裁的文本,也充实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信息的提取、甄别与吸收能力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必需的能力之一,也成为当代中学生需要更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能力来整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促进个人乃至社会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