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垄耕作下蔗地赤红壤结构与养分特征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23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垄耕作是一种全新高效的耕作技术,已在全国26个省、40种作物上推广应用;为探明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以甘蔗为供试作物,田间设计以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较,研究了常规旋耕20 cm(XG)、粉垄20 cm(FL20)、粉垄40 cm(FL40)和深翻旋耕40 cm(SF)四种耕作方式对农田赤红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粉垄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支撑。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传统耕作相比,FL20处理明显增加了0~20 cm土层0.25~0.5mm粒级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FL40处理则提高了20~40 cm土层0.25~0.5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分蘖期FL40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通气性分别增加了5.0%~9.4%、11.9%~21.2%和9.5%~27.8%,而在20~40 cm土层,SF处理高于其他耕作处理;随着时间的迁移,各耕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分蘖期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FL4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P<0.05),相对于其他耕作,FL40处理土壤含水量增加12.7%~22.6%;在甘蔗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的土壤田间持水量整体表现为粉垄耕作高于传统耕作;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耕作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趋于一致。(3)不同耕作处理土壤养分大小存在差异。相对于甘蔗伸长期,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减少,与XG处理相比,粉垄耕作处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24.6%~44.2%和87.4%~105.9%;同时,与其他耕作相比,SF处理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强且等温吸附参数最高。(4)相对于传统耕作,粉垄耕作处理土壤微形态具有骨骼颗粒细小、排列规则紧密、表面光滑、比表面积较大和孔隙发达等特点。(5)粉垄耕作提高了甘蔗产量和品质。相较于传统耕作,粉垄耕作下甘蔗产量增加了3.7%~24.9%;与其他耕作处理相比,FL40处理蔗糖分含量提高了0.77%~0.88%,差异达显著水平。上述结果表明,粉垄耕作降低了甘蔗生育前期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使耕层土壤中、小团聚体含量增多,土壤微形态表现为骨骼颗粒小,微孔隙丰富,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进而促使土壤养分状况改变,最终提升了甘蔗产量和品质;其中,粉垄20 cm(FL20)增产效果最优,粉垄40 cm(FL40)品质最优;综上,粉垄耕作是赤红壤地区一种较为高效,适宜推广的耕作方式。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现有的使用最多的甘蔗种植机大都为实时切种式甘蔗种植机,这种甘蔗种植机所需人工多,且人工劳动强度大、费用较高,实时切种式伤芽率高,导致出芽率低,耗种量大。现阶段各个相关研究机构及高校正在研究预切种式甘蔗种植机构,与实时切种式对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成本,且甘蔗种经预先切好并筛选后均为良种,提高了出芽率。但由于种植过程仍不可控,导致甘蔗排种过程不均匀,甘蔗种落地姿态不一,导致蔗地甘蔗出芽、生
香蕉采摘环节中的第一步仍然属于人工采摘,存在劳动强度过大、采摘效率较低等多种缺点,且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与减少,香蕉采收成本持续增加,对香蕉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研发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人代替人工实现自动采摘是解决香蕉产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香蕉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目前的香蕉采摘机器人的设计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根据课题的任务与要求,设计了一种能够自动采摘香蕉的四自由度圆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viral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viral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以呕吐、腹泻、脱水为临床症状的一种肠道疾病。该病对各个年龄猪群均易感,但对哺乳期仔猪影响最大,对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均可达到100%。对全球养猪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是阻碍养猪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移动应用的访问安全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包括密码登录、指纹识别在内的传统移动应用身份认证技术无法对操作者进行连续性认证,因而无法阻止认证成功至账户注销期间出现的恶意操作者对应用的访问。鉴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连续身份认证技术,该技术基于持续不断采集到的用户的行为数据判定操作者是否合法,是当前移动应用中保证访问安全性的有效解决方法,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同关注。触屏是当今移动设备普遍支持的用
本研究以墨西哥湾扇贝为研究对象,运用磁珠富集法筛选墨西哥湾扇贝微卫星分子标记,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墨西哥湾扇贝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墨西哥湾扇贝的遗传特征,为墨西哥湾扇贝种质资源改良提供相关的遗传背景资料和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运用磁珠富集法开发了墨西哥湾扇贝20对微卫星引物。以生物素标记的(CA)16和(GA)16为探针来捕获微卫星序列,通过三引物法检测随机挑取的384个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在脑机接口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然而目前这些应用研究主要还局限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离实际应用还有较长的距离。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应用系统还缺乏通用性。因为不同年龄人群的视皮层神经元膜的含水量不同,相应的膜等效电容和电导也不一样,使得相同的光刺激下诱发的大脑空间电场和SSVEP存
大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在宿主体内通过不断释放分泌排泄产物(ESP)与宿主免疫微环境接触以调控免疫。树突状细胞(DCs)是宿主体内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在病原识别、效应细胞分化等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DC1、DC2、DCreg亚群能分别诱导辅助性T(Th)细胞向Th1、Th2、Treg细胞分化。因此,研究FgESP对DCs分化的诱导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大片吸虫
振动时效是一种消减工件残余应力快捷、有效、环保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振动时效主要应用于较低固有频率的工件,对于较高固有频率的工件,由于现有普通激振器产生的激励频率无法接近或达到工件的固有频率,因此无法实现高刚度工件发生共振以产生足够的动应力,达到消减工件残余应力的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采用非线性超谐振动时效的方法,利用超谐振动的高阶达到工件的固有频率,但振动时效的本质是让工件发生
批量化精密加工智能制造旨在将大数据、先进分析、高性能计算等集成到传统制造系统中,创造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而由于机械系统或组件的磨损和故障通常会导致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生产率,所以开发和实施机械预测和维护管理至关重要,而对刀具磨损的预测更是切削加工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实现刀具磨损状态在线识别为目标,以切削力信号为分析对象,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组合构建识别模型,用实验数据训练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将
K公司是国内家具行业生产线性推杆的企业,在智能制造的升级过程中,力求打造一座推杆及其零部件制造的智能工厂,在智能工厂规划过程中,要求不同车间生产线和物流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效衔接,包括总装生产线与物料供应自动化系统和成品物流自动化系统的无缝衔接。本文针对与总装生产线(位于五个车间)紧密连接的成品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衔接需求,从成品下线、输送、存储、发货一体化运作的角度设计成品下线衔接系统、存储系统、出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