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联分析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双侧非综合征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4个常见耳聋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型特点,探索迟发性耳聋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特点,为迟发性耳聋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搜集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的双侧非综合征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采集受检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Sanger测序技术对符合要求的139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4个常见耳聋基因中的9个热点变异进行检测:GJB2基因(c.35del G、c.176-191del16、c.235del C、c.299-300del AT)、SLC26A4基因(c.919-2A>G、c.2168A>G)、MT-RNR1基因(m.1494C>T、m.1555A>G)和GJB3基因(c.538C>T)。同时搜集完整的病史资料、听力学检查、影像学CT和MRI资料及专科查体资料,进行信息录入。2.对4个常见耳聋基因热点变异位点检测结果显示的单杂合变异患者,对其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后,进一步对4个基因的其他外显子检测。3.对迟发性耳聋患者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进行对应分析,探索迟发性耳聋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特点。结果:1.在139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共检出68例由4个常见耳聋基因变异导致耳聋的患者,总检出率为48.9%(68/139),包括25例由GJB2基因变异导致耳聋的患者(包括8例由GJB2基因热点变异引起的纯合变异患者,11例由GJB2基因热点变异引起的复合杂合变异患者,6例由GJB2基因的其他外显子测序发现导致耳聋的患者);42例由SLC26A4基因变异导致耳聋的患者(包括13例由SLC26A4基因热点变异引起的纯合变异患者,5例由SLC26A4基因热点变异引起的复合杂合变异患者,24例由SLC26A4基因的其他外显子测序发现导致耳聋的患者);1例由MT-RNR1基因热点变异导致耳聋的患者;没有检测出由GJB3基因热点变异导致耳聋的患者。其中由GJB2基因变异导致耳聋的患者和由SLC26A4基因变异导致耳聋的患者共67例(48.2%,67/139)。2.由GJB2基因变异导致耳聋的患者有25例,其中有12例患者出生时听力筛查正常通过,随后发展为迟发性极重度耳聋,基因型均为GJB2 c.235del C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包括5例c.235del C纯合变异,5例c.235del C/c.299-300del AT复合杂合变异,1例c.9G>A/c.235del C复合杂合变异,1例c.109G>A/c.235del C复合杂合变异。以上患者开始出现听力下降的时间为6~48个月,听力特点未见明显波动性进展,CT表现正常。3.由SLC26A4基因变异导致耳聋的患者有42例,其中有30例患者出生时听力筛查正常通过,随后发展为迟发性耳聋。其中9例基因型为SLC26A4 c.919-2A>G纯合变异,21例为复合杂合变异(包括16例c.919-2A>G复合杂合变异,5例c.2168A>G复合杂合变异)。以上患者开始出现听力下降的时间为3月~10岁,听力特点表现为4例波动性变化,21例进行性变化,5例未见明显变化。19例CT表现为单独前庭导水管扩大,11例表现为前庭导水管扩大伴Mondini畸形。3.在139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发现1例由MT-RNR1基因热点变异引起的迟发性耳聋患者,基因型为m.1555 A>G均质变异。开始出现听力下降的时间为15岁,听力呈进行性加重,目前听力表现为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CT表现正常。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发现患者在10岁时因发烧使用过庆大霉素药物。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发现其母亲和外祖母均有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结论:1.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是河南地区听力损失常见的分子学病因,且GJB2c.235del C变异和SLC26A4 c.919-2A>G变异为常见的变异位点。2.对于出生时听力筛查正常通过的孩子,同时合并基因型为GJB2 c.235del C纯合变异或复合杂合变异(尤其基因型为GJB2 c.235del C纯合变异和GJB2c.235del C/c.299-300del AT复合杂合变异),在出生后6~48个月内,听力特点未见明显波动性进展,CT表现正常,易出现迟发性耳聋。该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特别关注听力是否改变,以尽早避免迟发性耳聋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3.对于出生时听力筛查正常通过的孩子,同时合并基因型为SLC26A4 c.919-2A>G纯合变异或复合杂合变异(尤其基因型为SLC26A4 c.919-2A>G纯合变异和SLC26A4c.919-2A>G/c.665G>T及SLC26A4 c.919-2A>G/c.2027T>A复合杂合变异),在出生后3~36个月内,听力特点表现为进行性或波动性变化,CT表现为前庭导水管扩大或伴Mondini畸形,易出现迟发性耳聋。该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特别关注听力是否改变,以尽早避免迟发性耳聋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4.四个常见耳聋基因的筛查对早期发现迟发性耳聋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河南某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90例,年龄18-65岁,BMI 18-25 kg/m~2,ASAⅠ-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n=45)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组(TP组,n=45)。TP组于麻醉诱导前30分钟由同一位麻醉医生实施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
学位
背景及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EMs病因繁杂,病变广泛,复发率高,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的类癌细胞特点。同时EMs与肿瘤密切相关,可继发恶变。糖链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已被证实在EMs中异常升高,但是无特异性。因此,对患者的病情做到精准的评估并为其
学位
以云南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云南大理州第4~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了大理州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的遥感估测;基于大理州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进行了大理州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遥感制图,并对其1992—2007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拔1 500~3 000 m,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最为丰富,占其总量的94%;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随坡度的逐渐增大呈
期刊
目的通过对间质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我院ILD患者的诊断类型及临床影像特征进行初步描述,同时考察IPF与非IPF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加深对ILD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入院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BMI、临床症状、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合并基础疾病情
学位
背景:硬脊膜动静脉瘘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病程长,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经治疗后其症状改善不理想,且对于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不确切。目前对引流静脉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甚少,只有部分文献报道了引流静脉的迂曲长度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关于引流静脉的直径及引流静脉的迂曲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则未见报道。目的:探索影响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预
学位
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病变最常见的类型,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
学位
目的:本项研究宗旨在探讨腹腔镜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病人的手术和临床资料,比较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差异,以及住院天数、并发症等差异。结果:其中开腹组86例,腹腔镜组15例。开腹组I型0例vs腹腔镜组I型4例;开腹组II型52例vs腹腔镜组II型6例;开腹组IIIa型9例v
学位
背景:肿瘤起源于细胞遗传物质信息突变所导致的失控的恶性增殖,肿瘤所处的复杂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肿瘤的发展,肿瘤的进展和患者的生存反映了肿瘤与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2016年7月科学家在南非的人类化石中发现了最早的人类患有肿瘤的证据,大概发生在170万年之前。人类的生存史就是疾病斗争史,在与肿瘤斗争的历史中,人类发明了多种方法
学位
背景:胶质瘤为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其年发病率约为5/100,000,占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70%。根据2016年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III级和IV级神经胶质瘤被称为高级神经胶质瘤,是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现阶段一线治疗方案为力求在安全区域内将肿瘤切除,辅以术后同步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但疗效并不乐观,胶质瘤的治疗面临困境。目前,随着分子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多个分子标记
学位
背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玻璃体腔和视网膜形成纤维性增殖膜,收缩、牵拉视网膜,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疾病。PVR发病机制复杂,其病理过程是一种纤维化改变,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于其中,以RPE细胞最为重要。PVR治疗难度大,是导致视网膜脱离重新发生的常见原因,发生率约5-20%,为外科手术治疗带来巨大挑战。甲基化Cp G结合蛋白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