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s,PTMC)属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众多变型之一。临床有约30%的PTMC具有很强的侵袭转移能力,并常以继发及转移灶为首发症状,临床危害较大。国外有研究证实BRAFV600E突变可能为PTC高侵袭细胞株形成的分子基础。本研究旨在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BRAFV600E突变在高侵袭PTMC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并为早期的分子诊断、预后监测、和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更加合理的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方法:
1.临床研究:选取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383例,按国际最新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重新分型,总结并分析其中微小癌的发生率、性别比例、好发年龄、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程度等临床生物学特性并与临床相结合。
2.基础研究:随机选取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例32例(其中保存完好的石蜡组织20例;新鲜组织12例)。对32例甲状腺微小癌组织进行了病理学观察、DNA提取、采用RFLP-PCR技术扩增产物后检测才突变,分析BRAFV600E突变在微小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结果:
1.临床研究:所有病例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共110例,发生率为28.7%。微小癌可同时合并有其它组织学变型,其中硬化型最为常见,发生率为20.9%;侵袭转移能力较高的高细胞型占3.6%。合并良性疾病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桥本氏甲状腺炎最为常见,分别为16.4%和9.1%。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与总体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4.7%,而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0%,低于总体淋巴结转移率(p<0.05)。此外所有病例中远处转移(肺)1例,微小癌未见远处转移。
2.基础研究:仅在37.5%(12/32)的PTMC中检测到BRAFV600E突变;发生BRAFV600E突变的患者共12例(37.5%)。其中男性1例(1/4),女性11例(11/28);年龄分布范围19~76岁,平均年龄43.9岁,其中7例(7/19)≧45岁,5例(5/13)<45岁;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产生突变率42.8%(3/7);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突变率0(0/4):合并其他类型PTC患者突变率66.7%(4/6),其中3例合并经典型PTC,1例合并高细胞型PTC;在临床上属于T3级患者突变率为60%(6/10),T1级突变率为27.3%(6/22);颈部淋巴结转移者突变率55.6%(5/9),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突变率30.4%(7/23)。
结论:
1、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发生率在乳头状癌中所占比例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2、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易并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桥本氏甲状腺炎;虽然其较乳头状癌总体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低,但亦可合并高侵袭性组织学变型,在早期即可能发生被膜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
3、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4、合并其他组织学变型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易发生BRAFV600E突变。
5、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易发生于T3级患者。
6、BRAFV600E在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高表达,提示其可能为高侵袭细胞株形成的分子基础。
方法:
1.临床研究:选取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383例,按国际最新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重新分型,总结并分析其中微小癌的发生率、性别比例、好发年龄、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程度等临床生物学特性并与临床相结合。
2.基础研究:随机选取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例32例(其中保存完好的石蜡组织20例;新鲜组织12例)。对32例甲状腺微小癌组织进行了病理学观察、DNA提取、采用RFLP-PCR技术扩增产物后检测才突变,分析BRAFV600E突变在微小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结果:
1.临床研究:所有病例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共110例,发生率为28.7%。微小癌可同时合并有其它组织学变型,其中硬化型最为常见,发生率为20.9%;侵袭转移能力较高的高细胞型占3.6%。合并良性疾病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桥本氏甲状腺炎最为常见,分别为16.4%和9.1%。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与总体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4.7%,而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0%,低于总体淋巴结转移率(p<0.05)。此外所有病例中远处转移(肺)1例,微小癌未见远处转移。
2.基础研究:仅在37.5%(12/32)的PTMC中检测到BRAFV600E突变;发生BRAFV600E突变的患者共12例(37.5%)。其中男性1例(1/4),女性11例(11/28);年龄分布范围19~76岁,平均年龄43.9岁,其中7例(7/19)≧45岁,5例(5/13)<45岁;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产生突变率42.8%(3/7);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突变率0(0/4):合并其他类型PTC患者突变率66.7%(4/6),其中3例合并经典型PTC,1例合并高细胞型PTC;在临床上属于T3级患者突变率为60%(6/10),T1级突变率为27.3%(6/22);颈部淋巴结转移者突变率55.6%(5/9),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突变率30.4%(7/23)。
结论:
1、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发生率在乳头状癌中所占比例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2、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易并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桥本氏甲状腺炎;虽然其较乳头状癌总体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低,但亦可合并高侵袭性组织学变型,在早期即可能发生被膜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
3、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4、合并其他组织学变型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易发生BRAFV600E突变。
5、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易发生于T3级患者。
6、BRAFV600E在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高表达,提示其可能为高侵袭细胞株形成的分子基础。